蚌珠兒

73、第二十九回(1/5)

    73、第二十九回

    話說,那年春日,驚蟄剛過,一場大禍臨京。這大梁才剛穩定,卻遇到那般傾天禍事。也不知多少戶人家卷入那場動蕩,人家戶口死的死,逃的逃,苦不堪言。幸遇今上承天帝臨危不懼,帶兵救駕,雖波折頗多,好歹總算是將前朝餘孽就此去了個幹淨。

    大梁,天承三年,舊朝初去,天下稍安,雖天老爺依舊不時尋些小災小難。幸遇新主是個吃齋念佛的慈悲人,才剛登基,便下了幾次大善赦令,這苦日子總算是熬過去了。

    天承帝趙淳潤跟他的哥哥天授帝雖是一母所出,可性格卻截然相反。蓋因先帝是個帶兵的,今上是個念佛的出身。雖說在位者多有威嚴方能禦下,可新帝的脾性卻是溫溫潤潤,平平和和的人物。最初,也有老臣擔心新帝駕馭不住這千瘡百孔的帝國,可偏偏,就是這個溫溫潤潤的新帝,硬是用水磨的功夫,將那些七災八難一宗一宗的熬過去了。

    說起來今上也不容易,曆朝曆代沒有天家自己養家的事兒,可如今宮內花用不足前朝十分之一,便是如此,今上卻不願意從寒酸的國庫伸手取用,零零散散卻用的是今上的私錢。

    曆朝曆代哪有皇帝自己養活自己的說法,可是今上偏偏就這麽做了,他後宮不勝,人口不多,先後又放了十多批宮人出去。因此,如今朝上的大臣們也都覺得頗為羞愧,十分沒麵子。

    都在熬,也真就隻能用這個字兒來敘說,熬,熬……熬來熬去,總是要過得去的。

    如今才一開春,天公作美,竟有些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氣勢。

    有時候,老臣們也偶爾想起先帝,那是走路一陣風,發起火來誰也勸不住,一不如意,便誰也別想順意。哎,也說不出個誰好誰壞,也不敢說,也不能評說,總歸史官有筆,自有後世說,誰不一樣呢?也都是那天帝後裔,身上帶著庇護的上天之子呢。

    也有人說,既是天之子,為何先帝死的那般淒涼。這裏卻也有個解釋,原本,先帝發現天帝遺跡那刻,本有天官勸阻,說,即是上天禦召,那必然有講究,因此動不得。哎,也是遇到先帝那股子火爆性格,誰也沒跟誰商量,一道旨意,硬生生將神跡搬離了舊殿,如此便動了風水,驚了龍氣,亂了陰陽,大禍轉瞬即到,躲都躲不得。

    所以,世間萬物,均有講究,萬萬亂不得。

    以上亂言,半真半假,介是坊間流傳,雖是巷道碎話,卻該是有真有假才是,不為其他,蓋因此話說至上京坊市,街頭巷尾,天子腳下,許……就是真的吧,有心人放了消息出去,帶著黎民歪樓,說來說去,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

    五月春末,是一年最舒暢的節氣,天氣暖洋洋照的人倦倦欲眠。前朝那災事如今也成了舊話,死去的已經死去,活著的還要活下去。短短不足百年,老百姓隔三差五換皇帝,他們已經習慣。此時大災大難,折騰的人有些困乏,一來二去的,這世上便多了幾種流行。一來是,男人穿衣服是越來越精細鮮豔。二來,坊中又多了許多俠客救世的傳奇。三來,京中不到三年,大大小小多了七八座寺廟。四來,文人追求山水寫意的人物越來越多。

    此幾種流行,都跟現世的**,人文,經濟有著必然關係,不過這代人卻不會研究這個。男人穿衣鮮豔,不過是因為世事無常,災禍轉眼即到,因此及時行樂的心思。坊中有了俠客書,不過是黎民百姓找不到老天爺救贖,就杜撰個人物救自己。多了幾座寺廟,是因為今上信佛,京中大人物便個個信佛布施。文人喜愛山水,也是前朝去新朝來,你倒黴,他倒黴,怕倒黴的就躲到山裏,躲到鄉裏追求采菊東籬下的鄉村藝術去了。

    隨著一幹仁政頒下,萬民逐漸得以滋養,如今,上京已然恢複繁盛,那被禍害去的民房,宅子,慢慢的也被恢複了原貌,總算,這日子過得去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