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珠兒

72、第二十九回(1/4)

    72、第二十九回

    古槐凝眉愁思雨,最**,歸鄉路,南雁死。少年輕裝目如水,步步離愁,遙遙數載,何處是鄉土……

    此乃青玉案半支,說的是,少年離家遙遙十數**,轉眼八載,如今功成名就,歸得故土,卻找不到家門的事情。

    去歲,新帝天恩,著各郡縣設立丁民司,專辦丁民事宜,允烏康遷丁暫且歸鄉,發放路費,慰銀十貫,凡家有丁民者,免賦三層十年。一時間,烏康齊郡稱頌不已。

    一時間,那南下北上滯留在各地的苦命人,紛紛離開原地終於可以歸鄉了。

    光陰迅速,不覺已是離鄉數載,出來時還是懵懂少年,如今卻也算得是功成名就,隻可惜,鄉音還會,家門卻是找不到了。你道說的是誰?說的確是顧昭收的那個小書童,付季,付小郎。

    卻說付季,自從跟了顧昭,成了顧昭隨身的親隨,後新帝登基,顧昭封了郡公,一時間顧府滿門稱貴。顧昭與顧茂丙先後各自在上京立戶開府不提。

    隻說付季原跟著定九先生學文,後又跟著顧昭學一些雜學。去年他考了一個秀才出身,本應一步一台階的往上走。可惜,他家七爺也不知道在哪裏得了消息,便硬是走了中書推官察舉的路子,如今他在吏部年少得誌,得了一個正六品的主事實缺,萬不可小看這個六品,吏部就如後世組織部的職能,專管幹部分配。

    顧昭門客不多,因此手上的幾個便格外珍惜,他向來看重付季,一是他對付季有恩,二來他算付季的雜學老師,便又多了一層師徒之誼,他先是給顧昭補了實缺,接著又在上京的東外城給他置辦了一些產業。原本還想給他成個家,做個媒。卻不想付季卻拒絕了,隻說自己年幼時家裏便給他訂了一門親。

    付季年少得誌,新官上任,原該好好的為自己的仕途奮鬥一下。可惜,他家七爺卻又不知道想到哪裏,那日清早便早早的將付季叫到府裏,給了他半年假期,命他歸鄉。雖名為歸鄉,實則卻另有安排,此乃私密隱事,且聽以後再敘。

    卻說付季,得了吩咐,轉天便在衙門告了假,回家整理。這幾年跟在郡公爺身邊,他也多少存了幾百貫。隻是前些日子剛有了新院子,都收拾家用了。他原本想去部裏再借支一些,卻不想,一到家,七爺卻早已為他安排妥當。光現錢就給了他千貫,另外還給了他一戶家生奴侍奉他吃住出行。

    付季得了賞賜,心裏又是一番感恩不提。卻隻說他這一路歸鄉,走了整整三月,一路車馬勞頓,對比從前被人一根繩子拴著拽離故土,如今有馬有車,上京有屋,身邊有奴,每每想起不得不感歎一番命運。

    離鄉數載,自是歸心似箭,可惜,付季才一入烏康郡,卻不知道自己家在哪裏了?

    如今可與後世不同,出得家門一路有路牌地圖標示,注明方向地址。那些丁民兩眼一抹黑的被人在手腕上拴著帶子,齊齊紮了在一根大粗繩子上。被官家鞭打腳踢的趕攆著,一路忍饑挨餓,跌跌撞撞,踉踉蹌蹌,兩眼一抹黑,一走就是一年的路,也許很多人走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死在那塊地方。

    如今庶人無有路牌,沒有功名,一生都不允許離開故土。

    百姓質樸,笨拙,往往離開家出得百裏便會找不到方向,更不用說,付季十五歲離家,顛簸五年,遇到顧昭又跟了三年,這一算他是離鄉背井整八載,早年他自家中遷出來的時候倒是有身份路引,可底檔卻早就流失了。他手中那路引也寫的模模糊糊,隻說是烏康郡澤州槐樹村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