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304 偉大作品(1/3)

    “洛杉磯時報”的影評就猶如一股熱浪一般,無差別地在整個北美大陸蔓延開來,但尼古拉斯的文章更像是社論,而不是影評,這也是“洛杉磯時報”願意提供整整一個版麵的重要原因。

    在專業影評方麵,大名鼎鼎的羅傑-埃伯特顯然也是充滿了期待的,自從“低俗小說”的橫空出世之後,這位頂尖影評人就對雨果多了一點興趣,不是專業方麵的興趣——在專業方麵羅傑一向不偏不倚,作品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這和演員沒有直接聯係,他必須保持客觀;而是個人方麵的好奇,雨果的作品選擇總是帶來驚喜,也總是充滿了樂趣。

    羅傑第一時間就為“七宗罪”撰寫了影評,這篇名為“偉大作品誕生”的文章,不僅從標題上就表達了羅傑的態度,而且還給出了四星滿分的三星半評價和四星推薦,由此可見羅傑對“七宗罪”的推崇了。

    “這是一座陰雨不斷的城市,老警探沙摩塞身披防雨風衣、頭戴圓帽;剛剛調任此地的菜鳥米爾斯光頭冒雨,似乎永遠不會變老。兩個人搭檔的第一天就有一樁命案,肥碩的死者大頭朝下泡在一盤意大利麵裏。沙摩塞後來重返此地,手電筒的燈光在肮髒的公寓裏遊移,找出了堆積如山的意大利麵醬汁。再胖的吃貨也不會把自己家變成食物倉庫。

    這樁恐怖的命案為大衛-芬奇執導的‘七宗罪’奠定了基調,這是好萊塢主流製片公司裏出品過的最黑暗、最冷酷、最無情、最絕望的影片之一。暴雨持續不斷,命案接踵而至,凶案現場出現了扭曲的血字,胖子死者家中的冰箱背後寫著‘貪食’。兩樁命案之後,沙摩塞意識到他們麵對著一個連環殺人犯,對被害者進行‘七宗罪’的懲戒。

    這是一個很無聊而俗套的開篇,就好像本世紀二十年代大受歡迎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偵探小說精選一樣。但現在是九十年代。

    唯一的區別在於,‘七宗罪’的舞台不是上流社會的田園別墅,而是兩個刑警的日常生活——他們一個厭倦了世間的醜惡;另一個則毫無心理準備。有趣的是,破案並不是本片的重點,因為兩位警探花費了無數心機也沒有能夠逮捕到凶手,最後還是凶手主動投案自首,這才宣告了他們的煎熬到一段落。

    相對而言,這更像是一次對人性的探討,老警探領略了墜入地獄的墮落和罪行,年輕人則可憐地經曆了一場邪惡試煉。

    在正式評論本片之前,必須提到一個花絮。電影在最初內部試映版本之中,令人絕望的結局令參加試映的觀眾十分不滿,使得大衛-芬奇不得不在結尾又用畫外音加上了歐內斯特-海明威的那句話,給人一些微小的希望。但原始的結尾仍然原封不動地得到了保留,讓海明威的這句話成為了冷笑話。

    電影本來是應該在沙摩塞的那句‘我不會走遠’之後結束,因為海明威所帶來的安慰幾乎感受不到。

    沙摩塞的神秘和內斂貫穿整部作品始終,這也是演員職業生涯最好的一次表演。演員身上有一種不怒自威、嚴謹穩重的氣質,我不記得他扮演過任何軟弱的角色。他明白在這個全市最壞的城區幹活的警。察要目睹多少醜惡和不公——但卻必須忍氣吞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