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救贖

第二百七十六章 訪德成功,抵美晉見(1/3)

    而外部的因素,也為此次訪德營造了很好的氛圍。俄國在外蒙問題上被迫退讓之後,開始將注意力集中至歐洲。通向德國邊境的戰略鐵路開始動工鋪設,並加強了海軍的投入,計劃在三年內將現役軍人擴充至一百三十萬;而法國也開始擴充陸軍,計劃在1913年使陸軍達到八十萬,今年的軍費預算增至十三億法郎,占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

    全麵的軍備競賽終於擺上了明麵,這很大地影響了德國的態度。在國內加緊造艦造艇的時候,確實有些難以滿足中國對潛艇的大量需求。德國政府終於答應再派出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繼續幫助中國建立潛艇船塢,指導中國製造潛艇。而這正是陳文強最希望得到的,依靠別人終是不如靠自己。

    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國間結盟與敵對的對象已經固定,歐洲大國協調外交走入了死胡同。這對於陳文強來講,既有些期待,又有些不安。危機與機遇並存,就看你能否抓住。

    一戰爆發,中國能否積攢相對充足的實力,獨自麵對日本的壓力,這是陳文強最為憂心的事情。從現在的日本國內形勢來看,倒是讓陳文強感到了些許樂觀。

    日本經濟在日俄戰爭後確實取得增長,但在1897年就呈現出反向運動,1900年至1901間發生了經濟大恐慌。桂太郎內閣為刺激經濟發展采取強化發展重工業、通信產業的政策,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投入大量資金和政府投入大量財政。

    同時,為擴充海軍增加預算也不可避免。桂太郎內閣籌劃在美國募集外債未果,便想通過整頓行政、延緩公共事業項目、把北清事變賠款列入一般會計等手段加以解決。議會認為賠款收入不穩定,強烈反對將其列入預算,對政府執行期限為五年的地租增收和整頓行政也抱有強烈抵觸。

    1906年1月7日。桂太郎推薦西園寺公望出任首相。此前,為平息國民對樸次茅斯條約的激憤情緒,在原敬的推動下,以政友會支持政府為條件,實現了桂太郎與西園寺公望的聯手和相互提攜,形成了所謂的“桂園時代”。

    1908年7月。西園寺公望內閣由於財政困難和取締社會主義者不利而總辭職,桂太郎再次登上首相的位子。桂太郎表麵上“不偏不黨、一視同仁”,實際上如果不和政友會妥協就過不了議會這一關。

    1911年1月,桂太郎與政友會總裁西園寺直接會談,雙方“情投意合”。結果政府提出的明治十四年度預算案在第二十七屆國會上稍加修改後便得以通過。桂太郎在完成簽署第三次日英同盟協約後提出總辭職,在他的推薦下,第二次西園寺公望內閣於八月三十日成立。

    西園寺公望內閣麵臨的課題是財政問題。日本政府為了進行日俄戰爭在國內外募集了12億8千萬日元公債,此外為經營樺太和朝鮮等殖民地,維持並發展在滿洲勢力、軍部提出對抗俄國。確保在樺太、朝鮮、滿洲的勢力而擴張軍備,這些都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

    麵對著陸海軍的增設預算問題,在眾議院占絕對多數的西園寺內閣否決了陸軍要求增設兩個師團,海軍要求建造三艘戰艦的計劃。激起了陸海軍的不滿,又一屆內閣岌岌可危了。

    鬥吧,爭吧,陳文強巴不得日本政局不穩,無心對外。現在歐洲列強注意力有所轉移。對中國的壓力減輕。而中國得到了美德兩國的支持,也與曆史上的情況有了根本不同。

    波茨坦桑蘇西宮殿。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把這裏辟為夏宮所在地,建成普魯士的凡爾賽。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位君主一生窮兵黷武,到處攻城掠地,然而他的赫赫戰績僅僅是過眼煙雲,沒有留下什麽痕跡。惟獨給後人留下這一處享有世界聲譽的名勝。

    這倒和中國的秦始皇和隋煬帝比較相象,這兩位在曆史上都被稱為暴君,勞民傷財修建長城和大運河。但暴君被人唾棄,他們留下的這兩處巨大工程卻被後人稱讚,成為炫耀的資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