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二百二十五節 對比強烈(3/3)

    可手上這個澳洲素色瓷杯,通體施釉,型仿竹節,外壁青而如竹皮,內壁黃而如竹篾,杯底也有釉彩,卻是如內壁一般的竹篾黃,渾然天成,若非把玩,隻怕真以為是一隻竹節摳出來的杯子。而且翻來覆去反複查看,張岱卻是無法找到任何芒口或者釘眼。

    正因為自己曾經玩過瓷器的票,張岱才能真正體會到這中間的學問有多大――張岱並非是個隻會把手藝鄙視為“奇技淫巧”的迂腐之人。思來想去張岱也想不明白手上這個瓷器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更別說在梁文道書房裏見到的難得一見的澳洲秘窯骨瓷所出的大荷葉盤,對著光竟然能影影綽綽看到自己放在盤子後麵的手……

    若真如髡賊所言,他們是崖山之後,於海外立國,而中原沉淪腥膻百年後又有高皇帝再立華夏,可兩邊分別發展,以瓷器看,大明這兩百年來的進步遠遠落後於澳宋。而若非要把這些貶作“奇技淫巧”,隻談道德文章,當年在杭州完璧書社中所見的十三經注疏,也是遠超當世。然而從劉大府的講稿中看,這“遠超當世”的道德文章竟然還不是澳宋的思想主流。“儒學在個人修養問題上,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大家在自我修養、在人際交往中秉持這些儒家的理念,對自己對社會都是很有幫助的……在治國的角度看,儒家就是‘懶’,或者說逃避現實。他們先假設了一個美好的社會形態,也就是‘人人都是君子’的社會,然後把剩下的問題都歸結到如何讓每個人都成為君子上……然而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完全不現實的方案……”劉大府的發言雖然顯得偏激,但張岱很容易就讀出了這些髡賊對儒家的態度——百家之一,擅於修身,不適合治國。

    不適合治國!儒生們最大的驕傲,就是無論誰得了天下,最後總是要請“商山四皓”、請“諸葛亮”、請他們這些讀書人出來治理天下,然而澳宋卻說,儒家不適合治國!他們不僅說了,做了,還能把自己治下領土治理得井井有條,還聽說那隔海相望的瓊崖島上,澳宋不僅把那窮鄉僻壤治理得井井有條,還能在容納天南地北幾十萬難民的前提下把那千百年來都是蠻荒生僻之地的瓊崖弄得蒸蒸日上!

    不僅打臉,還用事實打臉!

    還是要去看看,要去親眼看看啊!張岱想去臨高的決心此刻無比堅定。(未完待續。)

    3478/1812745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