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二十四章 楚州應純之(1/2)

    楚州州城(現淮安),雖然還有些破敗,但已大有改觀,這與應純之的治理有很大關係。

    所謂時勢造英雄,應純之便屬其中一例。在宋金形勢不斷變化的時候,他從“洪州新建主簿”這樣一個地方小吏做起,一步步升遷到兵部侍郎、知楚州兼京東經略按撫使,成為南宋邦畿重鎮的軍政大員。

    當然,這與應純之的能力,以及宋廷對金政策的改變,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應純之在朝廷公開“遴選能臣”時被委以楚州太守的重任,剛剛到任不久。

    來到楚州後,應純之才發現,偌大的楚州幾乎是一座空城。

    原來,當地百姓不堪金兵的不時襲擾,很多都已背井離鄉,南遷避亂去了,留下的也輕易不敢出門營生,致使耕田荒廢、街市清冷。麵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麵。

    為了改變此種局麵,應純之先是親自帶領屬員把一座破敗的廟宇整修成儒學校舍,通過崇儒術、興學校來安定民心。

    其次是增築加固城牆,在各要害處設觀察哨和烽火台,並加寬挖深護城河。

    應純之還計劃針對楚州東北方向地勢平坦,難以布防的特點,動員軍民開鑿“管家湖”,設置鬥門水閘,使湖蕩回還相連,變平地為天險。

    等“管家湖”開鑿完畢,應純之還希望能利用此湖教習舟師。

    除了這些措施外,應純之又督導各府縣組建民團,忙時農耕,農閑則操兵習武,互為呼應抵抗小規模的金兵襲擾。

    但這些措施多數還隻是在計劃之中,沒有兩三年時間難以完成。

    原因很簡單,勞力不夠。原楚州百姓逃避戰亂者甚多,環境不見改觀的話,誰敢回遷?

    但勞力短缺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困難,山東戰亂,導致大批難民渡淮水南下避亂,這些無疑會是很好的勞力。

    隻不過,宋室朝廷懼怕金人,又對北人心懷疑懼,政策反複,不能一致。到今年春夏之季,才算是默許了北人可渡淮水,地方官吏可酌情安置接納。

    而紅巾軍與劉二祖、彭義斌等義軍聯合行動,攻掠海州、沂州等地,也使金軍損失慘重,無力襲擾宋金邊境。

    所以,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應純之的計劃實施得很快。安置南來流民,以工代賑築城、鑿湖,組織民團等等,都逐漸走上正軌。

    作為邊防重臣,應純之深知宋金關係薄弱,和約難以持久。而且也覺察到宋朝的邊防相當薄弱,因此才積極推動築城固邊的工作。

    而金國遷都後,應純之也看到金國勢衰,正在走下坡路。所以,在築城固邊加強防禦的同時,素有收複中原之誌的應純之,更為密切地注意著形勢的變化。

    特別是海州被紅巾軍所占領後,與宋境隻有淮水之隔,動向如何,應純之也不得不重視和關注。

    也就在這個時候,劉佑和季先帶著孟九成的密信和禮物,來到了楚州。幾番求見之後,終於得到了應純之的召見。

    “草民劉佑、季先,拜見太守大人。”劉佑和季先大禮參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