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八一四章 請改兵製(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雖然崇禎皇帝一再叮囑當日與會的眾人,在兵製革新的方案形成之前,不要把這個事情公開亂說,搞得滿城風雨,但是朝廷可能要改革兵製的消息,還是在京師的一些小圈子裏傳了開來。X

    不過拿到了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的報告之後,崇禎皇帝也隻是歎口氣搖頭苦笑而已。

    內閣或者軍機處議而未決的事情泄露出去,擱在如今內閣中書舍人或者軍機舍人的身上,當然是一個重罪。

    但是這種事情,出在內閣閣臣和軍機大臣的身上,他卻有點兒無可奈何。

    皇帝既然讓他們回去認真思考,那就有透露出去的可能。

    畢竟內閣和軍機處的大臣,混到這個位置上之後,他們的身後自然而然地就會聚集起一幫人來。

    像內閣首輔李國以及閣臣孫承宗、徐光啟這樣的文臣來說,還好一點,如今代表著文官群體之中的不同階層。

    如果非要貼個標簽,有個定位,那麽在閹黨和東林的核心全部清除出朝堂的今天,李國則代表者之前非東林的一個階層。

    而孫承宗這個前東林黨人的同路人,在閹黨大佬或者已死,或者被以各種理由被免官、被外任的今天,代表的則是朝中東林外圍自詡清流的一個階層。

    當然,在崇禎皇帝想著法兒地,將朝中東林後起之秀們或罷免,或貶官,或者外任的時候,孫承宗被皇帝安排坐鎮塞外,整飭薊北邊備,完全不在朝堂之上,根本說不上什麽話。

    等到他交卸了塞外的軍務,回到京師的時候,又已經得封寧城伯的世爵,儼然已經成為了大明勳貴階層中的一員。

    這種身份的變化,尤其是身份界限上的模糊,別說是朝中其他文官了,就是孫承宗自己,一時都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麽了。

    徐光啟自然不用說了,他代表的是明朝晚期以來較早爭眼看世界的那一個士大夫群體。

    這幾個人雖然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文官群體,在許多問題有著細微的分歧,但是在麵對勳貴世家的時候,態度基本一致。

    在大明衛所製度敗壞無用的問題上,這幾個人的認識也是一致的。

    因此,對於崇禎皇帝改革兵製的想法,不管是李國還是孫承宗,又或者徐光啟,雖然從大局上將勸皇帝慎重、持重、慢慢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並不反對。

    對他們來說,改革兵製的問題,不是改不改的問題,而是怎麽改的問題。

    不過,與他們這幾個人態度不同的則是張惟賢了。

    作為大明世襲勳貴階層中唯一一個在朝中說話較有分量的軍機大臣,張惟賢的背後,可是南北兩京的整個勳貴階層。

    南北兩京的五軍都督府也好,大明各地的都司衛所也好,雖然到了明末的時候,早就不如明初的時候那麽舉足輕重有地位了,但卻仍舊是他們的權力根本之所在。

    對於這些已經世襲二三百年的勳貴世家來說,九邊重鎮的總兵官,沒有他們的份,大明各地的鎮守總兵官們也沒有他們的份,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即位之後編練的近衛軍中同樣沒有他們的份。

    而他們的地位之所以依舊尊貴無比,不過是因為他們擔任著南北五軍都督府的世襲職務,統管著全天下的都司衛所以及全天下都司衛所名義上的數百萬衛所軍丁。

    一旦沒有了五軍都督府,沒有五軍都督府下麵的那麽多都司衛所和軍戶軍屯,他們皇帝心中分量,他們在大明朝的地位,就將失去保障。

    既然前途命運攸關,那就由不得他們不去重視了。

    這也是為什麽英國公張惟賢一貫唯唯諾諾,而這次一反常態立勸皇帝不要動搖國本的原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