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八一一章 敵友之間(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且說孫承宗自從率領數路大軍,在多倫諾爾附近的八卦城,擊退了建虜鑲黃旗和科爾沁蒙古人的聯軍之後,京畿北方、薊鎮邊外的形勢,隨即為之一變。

    從居庸關下退回到漠南的黃台吉,在豪格所部的鑲黃旗大軍失敗之後,基本上失去了在漠南翻盤的機會。

    雖然孫承宗率領大軍擊退的,隻是建虜的一支東路偏師,但是意義卻極為重大,不光是維護了京畿北方的安全,而且也讓定居於烏蘭哈達城的喀喇沁部昆都侖汗布爾哈圖,以及庫倫部、多倫部等蒙古部落,暗自慶幸當初的選擇。

    正是在此戰過後,喀喇沁部、庫倫部與多倫部,就立刻派出了使者或者繼承人,前往大明京師參加崇禎三年的正旦朝會,正式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坐正了自己的屁股。

    這兩年來,大明朝廷借口在塞北防禦建虜南下進犯,不斷地派遣邊軍和移民北上,在薊鎮邊外從熱河堡直到三座塔的廣袤地區,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築了大量的山城、墩堡、敵台、擋馬牆等永久工事。

    熱河鎮守府在直隸總督府的大力支持下,從北直隸各地招募了成千上萬戶的移民,接納了朝廷遣送過來編管安置的各種流民和罪人,先後在灤河、伊遜河的兩岸以及老哈河的上遊兩岸,設立了大批的軍屯、民屯、礦屯和商屯。

    與不斷前來貿易的商人商隊一樣,前來墾荒的、伐木的、采礦的、打獵的漢人,成群結隊地北上喀喇沁原來的領地,在八裏罕、寧城堡乃至三座塔附近安營紮寨。

    這樣的情形,當然引發了昆都侖汗布爾哈圖本人以及喀喇沁各部台吉的猜疑與不滿。

    隻是因為之前喀喇沁各部得罪北方的科爾沁,及其背後建虜後金國太深太甚,如今在各個方麵都要依靠大明朝才能夠在塞北草原上生存,所以才沒有敢於翻臉。

    不過,也正是因為對大明官軍不斷向北推進心存不滿,所以當孫承宗在多倫諾爾附近迎戰建虜東路大軍鑲黃旗主力的時候,布爾哈圖借口防備北方的科爾沁人餘部,始終帶著喀喇沁的騎兵主力,駐守在烏蘭哈達山城一帶,沒有南下。

    這其中包含的心思,當然是觀望女真人與大明朝這場大戰的勝負。

    若是黃台吉的建虜大軍西去征服了漠南之後,又入關擊敗了明朝,那麽他布爾哈圖當然要重新考慮喀喇沁各部的選擇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世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昆都侖汗布爾哈圖雖然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但是作為喀喇沁各部的首領,他卻十分明白同樣的道理。

    好在孫承宗所部大軍依托多倫諾爾附近的預設工事,不僅擊退了建虜鑲黃旗大軍的進攻,而且還在乘勝追擊之中斬獲了大量的建虜首級。

    與此同時,黃台吉在居庸關下大敗而歸退回漠南的消息,也很快就傳到了烏蘭哈達山城,昆都侖汗布爾哈圖及其麾下各部台吉,這才死了另起爐灶的心思。

    而昆都侖汗布爾哈圖的表現,以及喀喇沁部騎兵主力沒有南下助戰的種種跡象,自然引起了孫承宗的疑心。

    於是,作為大明朝在塞北的最高統帥,孫承宗在擊退了建虜鑲黃旗的大軍之後,當機立斷,一方麵,迅速派出了麾下的騎兵主力,向西追擊建虜敗軍,另一方麵,立即按照崇禎皇帝的旨意,統率麾下的薊鎮邊軍北上烏蘭哈達城,去與喀喇沁部的昆都侖汗布爾哈圖實現會師。

    會師的目的,最主要的一個,當然是預備著聯手遼東鎮左路軍隊,以及喀喇沁部和庫倫部的蒙古騎兵,在西拉木倫河北岸草原,即建虜大軍返回其遼東腹地的道路上,冒險打它一個埋伏。

    但是,這其中,卻也有著安定或者威懾喀喇沁各部人心的意思。

    這個次要的目的,當然十分出色的完成了。

    孫承宗領著在多倫諾爾得勝的大軍一到烏蘭哈達城外,布爾哈圖立刻率眾出迎,對於孫承宗所做的各種安排布置,無不令行禁止、惟命是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