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四十三章 鹽官鹽商(1/3)

    接下來的兩天,領旨負責整頓鹽務的欽差巡鹽禦史鹿善繼,通過錦衣衛傳回來了第一封密折。

    鹿善繼一行人雖然最終是前往兩淮、兩浙方向去的,但如今天下鹽務都歸他管,路經河北滄州的長蘆鹽運使司衙門,自然沒有過而不入的道理。

    長蘆鹽運司負責河北、天津,直至與山東半島接壤的全部沿海鹽場,與南方沿海的所有鹽場一樣,以盛產優質海鹽著稱。

    其中最大的一個鹽場,就是位於天津的塘沽鹽場,後世年產海鹽百萬噸,即使在明代產量低,也達到了年產海鹽五百萬斤的規模,如今供應大明北方的食鹽,就是以長蘆鹽場為主。

    長蘆鹽運使司,最早是洪武年間設立,當時的治所設在天津,後來到了永樂年間,治所又遷到了河北滄州的長蘆鎮。

    鹿善繼一行出了北京,就繞過天津,直奔長蘆鹽運司轄內、沿著渤海海岸分布的漢沽、塘沽、長蘆、大清河等地鹽場,微服走訪灘戶灶戶了解鹽務的實情。

    鹿善繼對皇帝的心思很了解,所以巡查鹽務的目的,主要就是除舊立新,為重新施行開中製,掃清一切人事和製度障礙,說白了還是殺貪官、抄髒銀的套路,隻不過要在這個過程中把新的規矩立起來罷了。

    鹽運司的官,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肥缺,朝廷厲行開中製的時候,鹽場官辦,鹽運司衙門的人可以監守自盜,要麽通過盤剝鹽場灶戶,比如克扣鹽場灶戶的工錢、截留鹽場上交的食鹽,要麽通過收取鹽商的賄賂,吃鹽商的回扣等途徑,損公肥私發家致富。

    開中製廢除後,這些人則通過超額收取鹽場鹽稅,壓榨各地鹽場獲取收入。

    至於每年上交的鹽稅,過去是給戶部,後來則是交到內庫,沿海從北往南七個鹽運使司衙門,每年上交的鹽稅銀子卻不到二十萬兩。

    與此同時,天下鹽價居高不下,結果是皇帝背著貪財的黑鍋,而這些鹽官們卻撈著大量的實惠。這就是鹽務的現狀。

    鹿善繼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也不是要把那些已經轉歸民營的鹽場重新收歸官辦,畢竟要把所有鹽場收歸官辦,也需要大量的銀子來贖買,這是朱大明目前做不到的。

    當然了,若是采取不負責任的辦法,直接頒布一道聖旨,將天下鹽場全部強行收為官辦,估計也能推行下去,但是這麽幹的話,引起的反彈可就大了,皇帝的名聲也就全完了。

    而鹿善繼建議的辦法則是掌握食鹽,隻要食鹽專賣的製度立起來了,執行好了,至於鹽場到底是官辦還是民營,可以留待以後再說。

    而要掌握食鹽,把食鹽專賣的製度立起來,就必須以官方定價,收購所有鹽場出產的食鹽,由朝廷設置的鹽運司衙門統一批發給各地的鹽商,不許鹽場直接賣給鹽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