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絞痛

第38章

這樣兩兩相較,禁止電動自行車,的確是一種管理者的“理性選擇”。不過,事情還有另一麵,城市不僅僅是有權有錢者的城市,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城市。對於有權者而言,他們不用計算每日的交通費,因為有公車可乘,有錢人也一樣,每日的交通費,也不在話下,什麽交通工具方便,就用什麽。前些天還有報道說,一個東莞的老板,居然經常坐直升機到一個飯店吃飯。但是對成千上萬的工薪一族來說,他們不僅要考慮交通費增加的負擔,而且還要承擔因交通堵塞遲到的一切後果,生活艱難,銖厘必較。一日不做,一日不得食,每天都要上班,遲到多了,不僅獎金要被扣發,而且可能丟了飯碗。乘公交車,固然成本低,但容易遲到,打的要快些,但成本太高,即使是白領,也承擔不起。比較起來,騎自行車,是目前工薪一族上班下班交通策略的最優選擇(有方便地鐵乘者除外),而電動自行車又是其中體力弱、同時又能承擔得起買車費用(一般一兩千左右的價格)者的最優選擇。 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寬,但是留給平民百姓的走路空間,卻越來越狹窄。那些每日都要上下班的工薪一族,也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城市GDP的創造者,換個角度看,他們的貢獻更大。他們因交通導致的誤工損失,也是城市的損失,他們因交通費上漲而壓縮的消費,也一樣會導致城市繁榮的減色,因得不到善待而積累的戾氣,如果有一天爆發出來,破壞更是驚人。 城市的和諧,是有錢有權人和平民百姓的和諧,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諧,也是四個輪子和兩個輪子的和諧,和諧的關鍵,在於多給眾多的弱勢者一點空間。 密切隔開群眾 曆史的記載告訴我們,共產黨人曾經是打破等級界限的人,斯諾先生在《西行漫記》中感慨道,一係列被國民黨政府懸賞十萬大洋的中共領導人,從毛澤東到彭德懷,門口隻隨隨便便地放了一個警衛,人們相互串門,推門就進。根據很多當事人回憶,延安時期的老百姓想要見到領袖,似乎很容易,在什麽地方都可以見。看那時候的老照片,領導人的合影,似乎並不按嚴格的等級,大家隨便一站,位於中間位置的,往往是地位相對低的人。然而,在今天,不知怎麽一來,當年密切聯係群眾的原則,悄然變成了密切隔開群眾。官員但凡到了一定級別,衣食住行,在製度設計上處處考慮的是跟老百姓的隔離,住是有人把門的大院,辦公是有人站崗的官邸,出行是警察開道的一路暢通,就算是下來走訪群眾,有關部門也事先安排好,人不能隨便見,路線不能隨便走。老百姓如果有事想見領導,即使領導有心見,也難過上青天。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