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絞痛

第17章

影片的結局是全片最荒誕的所在,在大屠殺中漏網的主人公,回村看到屠殺的慘狀,真的憤怒了。如果在此之前他能有此時十分之一的情緒,那個被他關了很有些日子的日本人早就人頭落地了,後來的麻煩肯定就不存在了。當他揮著砍刀前去複仇的時候,隻能去戰俘營了。可惜,作為戰勝者的國家此刻已經不需要這種仇恨(而在此之前,國家曾經想方設法激勵和動員出這種東西來),不僅不需要,而且要製裁這種複仇行為。事實上,此時的日本軍人,已經變成了將要大打出手的“國軍”的寶貝,在國民黨正規軍和閻錫山的軍隊裏,都存在著一大批留用的日本軍人,某些臭名昭著的戰犯,實際上已經成了內戰的“國家顧問”。當然,一些日本軍隊的技術人員,也為共產黨的軍隊留用。雖然真實的世界裏未必會有國軍將領授意日軍砍掉私自報仇者人頭的事情,但事情的邏輯也就是這樣的,違反國家意誌者應該受到懲罰,而當違反者是農民時,懲罰就更加嚴厲。這裏,作為中國人的一方,沒有愛國者,也沒有愛國行為。當民族國家遭受侵略的時候,國家和農民之間甚至存在著邏輯上的衝突與扞格。而作為侵略者的一方,其刻入骨髓的殘忍,通過電影近乎荒誕的敘述,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民族主義說到底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本質上為了某種需要建構出來的。要想激起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社會動員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在民眾裏,也存在過類似的民族主義情懷,那是因為中國的古代國家有基於儒家倫理的華夷之辯,也有種族和文化層麵的國家建構,在外族入侵的時候,甚至還有社會精英的大眾動員,顯然,這種建構和動員,比起現代國家而言,力度要差得多。特別是,當中國被西方拖入現代的時候,原來的國家理念,隨著天下觀的崩潰而支離破碎,原來的社會精英也灰頭土臉,好不容易形成的對西方的大規模反抗的義和團運動,雖然得到了因戊戌政變而走向反動的政府的默許,但所憑借的其實隻是虛幻的刀槍不入法術,當法術不靈的時候,大家則紛紛作鳥獸散。民眾麵對列強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能有的更多的是無奈和麻木。 這種無奈和麻木曾經刺激過很多仁人誌士,魯迅的故事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為此而放棄了前程很好的醫學學業,投入到喚醒民眾拯救靈魂的事業中。另一個軍人的故事我們可能不太熟悉,那是著名的愛國將領馮玉祥,在他還是小軍官的時候,有感於北方老百姓,誰統治都行,誰來了給誰納糧的言論。成了氣候以後,開始在自己的軍隊中實行愛國主義教育,每個營都有展覽室,掛著國恥圖,教育士兵要想著收複被侵略的國土。當然,這樣的喚醒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共產黨人,直到今天,國民黨的老人,還在感慨,共產黨就是會宣傳。其實,在國家的建設中,當政的國民黨也並不是沒有起過這方麵的作用。然而,盡管如此,在中國廣袤的鄉土上,還是大量存在著傳統和現代之間特有的麻木。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