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九章 這叫思維修(1/5)

    中午的時候,我興奮地給劉大哥夫婦報告,自己的進展,自己居然打坐看書,三個時過去了,自己還沒什麽感覺。“這可是創造了我的紀錄呢,以前坐兩個時,最後二十分鍾完全靠毅力堅持想不到,居然毫無感覺地坐了這長時間。”

    文大姐一邊給我添湯,一邊笑著:“恭喜恭喜。”

    劉大哥卻盯著我看,用一種意味深長的目光。我知道他有話要:“劉大哥,有話就,我等著呢。”

    “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這句話,前麵還有兩句,你聽過嗎?”

    我當然聽過,這是曆史上一位著名的禪宗大師教授學生的辦法,在很多書上都記載過。“我記得前麵兩句好像是這樣的: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

    “你覺得,你所的,是哪種?”

    劉大哥把問題上升到這種高度,讓我意識到嚴肅性了。我想了想:“應該屬於奪人不奪境吧?”

    劉大哥點了點頭:“大概有這點意思了。你知道,這也有佛法的竅訣呢。怎麽呢?我們平時,總認為,疼痛麻木是堅硬的存在,但當我們把所有注意力,或者我們的心集中到另外的事情上時,那些身體上的酸麻脹痛,居然感受不到了。此時,我們想想,是身體不在了嗎?不對,身體還在那裏。”

    “那是心不在那裏了,當時我看書,心思全部沉浸於書中的道理去了。”

    “你再想想?”劉大哥不繼續了,此時他的語言如同中國畫,留白。

    對了,這種情況,如同一個工程師畫圖,他將全部心思沉浸於圖上,哪怕站了幾個時,也沒意識到腳已經腫了。此時的身體,在意識層麵,已經被空掉。這種本該有的身體的自然感覺被抽離,就是一種空。原來,這也是一種體驗身體空性的辦法啊!

    “對對對,我當時完全進入書中所的道理中去了,那裏麵的道理得太透徹,完全把我迷住了。畢竟,以前看的書,的道理也多。但是,能夠被我看懂並喜歡的,這本書的方式最適合我。畢竟佛經產生的年代,那時代的人喜歡的道理講述方式,今我體會起來,有點不太自然。而這本書講道理的方式,因為是今的上師所,給今人聽的,所以就太合適這個時代了。”

    “這就是見性師讓你學密教的意義之一。為什麽?因為你適合這種推理方式,凡是能夠將你的心思所吸引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所有修佛法的辦法,都是修心的辦法。能夠吸引並改變心的方式,就是你最好的方式。”

    劉大哥這一,我才意識過來。原來的漢傳佛教中,有牢記佛號的死辦法,適合於妍子這種,沒有懷疑習慣的,但有堅持毅力的人。對於我這種喜歡推理喜歡懷疑的人,需要有理的辦法並且得到一步步驗證的方式。

    推理的辦法我已經體會到了。這本書理的方式,不僅適合我,而且適合萬老師,包括胡,都應該看這本書。我們以前討論的佛法,其實已經被這本書中的上師,透了。

    更重要的是,用這種辦法來得到的另外的收獲。我身體對打坐的反應,讓我從某種程度,體驗到身體感受被空掉的情況,這就是驗證。

    僅僅通過沉浸於理之中,就得到心的完全聚焦,身體的現場功效,這個辦法,簡直太神奇了。我問到:“劉大哥,這種法門,是這個時代才改進出來的新辦法嗎?”

    我知道,在宗教曆史上,為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改進修行方式是必須的。比如佛法從古印度傳來中國時,就加入了很多儒家的道德觀念進來。最初的戒律與後來的百丈清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有法,都有成住壞空的經曆,佛法也不例外。生生之謂易,改變與變化是永恒的。

    “不對,佛法圓滿。其實《愣嚴經》中所記載的觀音菩薩的修法,就是走的這條路子。聞思修的路子,如今在密教中,運用得最為豐富。”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觀音菩薩當時報告他的修為方法時,就已經提出了聞思修的路徑。聞就是聽聞佛法,思就是思考,修就是修行。這種遞進關係,本來就是一體的,有其悠久的曆史,並且成就了如觀音菩薩這種偉大的人物。

    “如果把你這種看書得到效果的路徑,叫做思維修,也沾點邊。畢竟,你能夠沉入這種思維,就是你的特點。當然,觀音菩薩在密教中的地位,非一般情況可比。”

    “你的意思,觀音法門,在藏傳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