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八章 嚴格的次第(1/5)

    這裏麵的大量內容,其實我是不太懂的。晚飯時間,我也問過劉大哥。

    “你不要細想那些名詞與含義,你隻要有個印象就行了。佛法廣大,我們過多的思維,不過入海算沙。你隻要有個整體的框架印象,知道大概是哪回事就行。”

    “劉大哥還是不肯教我?”

    “我哪有資格,實話實,我跟你文大姐學了這麽些年,除了死記上師教的法門外,其它東西,也不太了解。當然也不需要了解,我們畢竟不是傳法師。比如渡河,我們死抱著一個木頭可以過河,你戴個救生圈可以過河,隻要能夠過河,了解那麽多,沒什麽益處。萬一有了攀比心,木頭與救生圈都想要,都沒抓牢,還有生命危險,對不對?”

    這個比喻很有服力,是這個道理。古人聖法無巧,唯嫌揀擇。牢守一個死辦法,有時比東張西望有用得多。

    “那你教我一個最基本的,比如九節佛風,我看裏麵記載算是最簡單的了,記載也有具體辦法,但我自己試著搞時,又總覺得它沒清楚,有點沒底。”

    文大姐停下了筷子,望著我:“莊,你別試著練了,危險!不是我們不教你,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教你。這是密教中的規矩,隻有傳法師才有資格。畢竟,出了事,隻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夠糾正。”

    劉大哥給我解釋了密教的一些傳法規矩,這些都是常識,但執行起來很嚴格的。

    密教是一整套訓練教育體係。所謂傳法師,就像我們教育局所搞的老師資格考試一樣,隻有具有資格證的人,才能夠當老師。這保證了師資力量。況且,一個法門就是一個體係,比如密教裏紅、黃、白、花等教派,各自有各自的法門與傳承體係,如果沒有確定傳承的延續,就代表沒有師承,也就無法辦學授徒了。

    這就像是我們的義務教育,各有各的學區,西城區的學不能收房山區的孩子上課一樣。當然,他們可以轉學,但都必須是正規的教育局承認的學校,才能夠得到行業承認。白教的大師,當然也可以進修紅教的法門,但也需要辦理入學手續,就是拜師儀式。

    文大姐告訴我,希望我先利用這幾時間,多看看後麵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不需要修具體的法。我不僅沒有修的能力,也沒有修的資格。因為,沒有明確正規的上師指導,個人修法不僅危險,而且是違反戒律的。

    “看書,或者做大禮拜,就這兩樣就行。至於找上師,這得看緣分,當然,我們也在留意。”劉大哥這一,就非常明了,我安住於當下,當成一個調整期就行。

    接著看第二部分,就知道,密教的教育體係如同一個精密的等級階梯,是一步步往上爬的。如果漢傳佛教的教授方法適用於兩端,而藏傳佛教,更適合中間的大多數。所謂兩端,是指普通百姓如果沒有什麽理論基礎與時間精力,隻修一句佛號,也有可能成功。上端的,是對最智慧最有宿緣的高人,禪宗可以幫你頓悟。

    而社會上最多的,是我們這種有點知識有點條件的人,更適就藏傳佛教這種,類似於學校分級教學的方式。

    第二部分,就把思想行為及效果的次第,作了一個略縮版的介紹。我過去不管是自己看書還是在廟裏打坐,師父們都講什麽空性,講什麽菩提心。這些觀念雖然很多,但如何到達,就會靠悟了,沒有具體的思路。

    但是,這一部分,書上卻引用上師的言論,表達出了我渴求的一部分知識。所謂空性雖然本空,但從有到空,是有抵達的辦法的。

    空性的第一種修法,與禪宗參話頭差不多,觀察心的來去生滅。如何觀察心的本性呢?本論是從來處、住處和去處三個方麵來進行觀察的,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

    怎樣去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呢?是不是從書上去尋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麽邏輯去推導呢?都不是。此處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讓心回頭自己去看。

    當一個念頭剛剛冒出來的時候,無論是善的念頭、惡的念頭,還是無記的念頭,我們就立即去把它抓住。

    所謂“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觀察它。比如,我看到一朵花的時候,就會產生“這個花好漂亮”的念頭,此時立刻停下來,緊接著就向內觀察:剛才我所產生的這個念頭是從哪裏來的呢?

    首先,是觀察心的來處。比如,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這朵鮮花的來源,就要去查找它本來是長在哪裏的。同樣,當心裏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我們就要去觀察它究竟是從我們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哪一個角落產生的。……當我們用中觀的理論將身體的裏裏外外找遍了以後,就會深深地體會到: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麽心的來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