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二章 對比與沉靜(1/5)

    “佛因一切眾生而一切法,我這個老和尚,沒那本事。你與佛有緣分,但我不是接引你的那個人。”

    “為什麽呢?師父。”

    “因為你不太適合我這個法門。不是你學不了禪宗,而是成效不會太明顯。你也許窮其一生,會有所悟。但是,你不會即生成就。因為,你是一個想得多懷疑多的人。就好比一個內科醫生,不好治療外科的病。”

    “師父,是因為我沒有福德嗎?”

    “要福德因果,前世善行,你也有。今生功德與舊業,也不算太虧,我不細。參禪不得力,不僅與你的功德有關,更與你性格有關。性格是業力的典型體現,為什麽呢?你自己今後會悟到的。”

    見性法師是過來人,我相信,他既然能夠猜透我的心,也能夠看到我的三世因果。況且,他所的,與我近期的認識,基本相應。為什麽,如此了解我的人,卻不是我的善知識呢?

    “想想禪宗近千年在中土延續,到我這一輩,摘引大眾的善知識,人才已經很是凋零了。今的人,不見到立即的實證,是不會真信的。像你一樣,密教或許更適合你,畢竟你們經過現代教育,一步步走到今,需要一段的考試與印證,才會最終趣向佛道。文居士送你來,她就是你的菩薩,或許,你應該到她那裏去,會有新的機緣。”

    “師父,難道,我在打七的最後一的事,不算是效應嗎?”

    我覺得,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過來人,一個懂我的人,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我到哪裏尋找善知識呢?

    “我知道,你那不是光明,你那是無明升起。也算有點效果了,因為你畢竟體驗到自己的無明,已經比普通人,有進步了。但是,這還沒有入門,隻是一種門外的體驗。”

    他的斷語,讓我徹底明白,我那個狀態,完全是看見自己的無明。為什麽這是進步呢?一般愚笨的人,意識不到自己的愚笨。

    我記得,某野史所載,某軍閥在一個學校開學時,有一個搞笑但很有意思的講話。這位軍閥沒什麽文化,但有一些智慧。他,我以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不行的。後來,我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就學乖了些。你們學習,要知道自己知道,這就比我聰明了。

    這一段看似玩笑的話,包含著很深的道理。它幾乎是智慧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是大部分愚笨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愚笨,所以,愛大話,覺得自己很聰明。到了第二階段,發現自己太笨,所謂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才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為反省,所以進步。

    到了第三階段,終於明白自己的知識能力是多少了,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算是一個明白人。

    這些話如果隻是作字麵理解,人人都懂。但是,要親身體驗到無明對自己的困擾,也是很難得的。見性師肯定了我這種體驗,但又點明,這種體驗還沒有趣向佛道。因為,即使達到了第三階段,也隻是初步入門。而真正的成就,是圓滿的體驗,是對事實如實的觀察,無所謂知道與不知道。

    “本來,區別在於內心,外部表現沒多少差異的。當時,你的狀態,如果自己保持著一種冷靜與清醒,那就是光明。沒有清醒的定境,那是枯木。要坐斷這個枯木,打破這個黑屋,要大機緣大福德大手段。”

    “師父,還請你明示。”

    “不需要明示,菩薩,你到了,自己就知道了。凡有所疑,皆不為真。真是實相的體驗,如同照鏡子一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