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六章 學術嚴謹性(1/5)

    法師給的糖果,真是有大效果。懷著對初禪境界的向往,大家都產生的濃厚的興趣。許多人在心底裏都認為,法師講得這麽細,肯定是初禪的過來人。

    既然我們的師父都是過來人,那麽我們也有可能達到。要知道,這不僅是聖位,擺脫生死之位,也是樂位,是人生自在幸福的境界。

    作為目標管理的訣竅,激勵大家的也許並不是高大上的口號與神聖的信仰。也許,是大家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如同那位巨富王老板所:先掙它一個億。

    這些修行的人,把這個初禪的目標,當成了可以達到的目標,從晚上開始,大家都好像鑽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沒看到萬師兄,不知道他在幹啥,隻好一個人打起坐來。

    雖然目標清晰,但打坐時的狀態,依舊故我,不見多少起色。第二起床後,發現大家,有眼睛紅的,有臉色倦的,估計昨打坐用力過猛所致。

    “要我這個老人呢,癡長了些歲數,從功夫來講,比好多年輕人都不如。我沒什麽資格二禪以後的事,但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學術的嚴謹性,我還得要按經典所示,把四禪八定講完。”

    不知道他是自謙還是客氣,反正人家好像承認了,他至少進入了初禪階段,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了。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麽,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棄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淨,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他的話之所以好懂,相比經典更直白。我想,即使他自己功夫沒到,那些功夫到了的人,也曾經在他身邊,他見識過,所以就講得生動。

    “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象,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不過,第二禪的禪定,仍有愛、慢、邪見、疑等煩惱覆蓋於心,破壞定心。”

    這個名稱好,“聖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個聖字,就決定了不同凡響。經典上講二禪,也叫“定生喜樂”。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在修習第三禪定時,有三種現象必須注意:心易轉微細轉沉沒,當此現象出現時,宜以精進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發動時,應予收攝抑止。心生迷悶時應想念佛法勝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調整順暢,即住於第三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