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兩旁證(1/5)

    “萬師兄,他今講的,按是與實證有關了,但我沒有進入過,也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善良是一種心態與行為,怎麽與超凡入聖扯在一起呢?”

    晚霞來,路走,我與萬師兄把這條向上攀爬的路,當成固定的節目。那絢爛的色彩與茅篷的單調相對比,讓情緒有些張力,仿佛在這張力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某種生機。

    下麵的溪人來人往,溪水的聲音,我知道每刻都在變化,但聽多了,也就習慣了,把它簡化為簡單的嘩嘩聲,可以伴隨自己的睡眠。

    所有被我們習慣的東西,都會造成一個安靜的假象。因為它是安全的日常的躲避不了的,所以,你的心情不會被它幹擾。凡是不幹擾我們心情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安寧。安寧不是聲音狀態,是心靈狀態。

    “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理解,他所的禪宗中的境界與進展,我沒體會過。況且,這是不言之教,自己沒進入,就談不出見識來。但是,我看過其它教派相似的法,或許可以作為旁證吧。”

    按學術理論規矩,孤證不立。如果有旁證,倒是對證實有價值的。

    “都是些什麽?”

    “比如你是學易經的,熟悉道家的理論方式。在我看來,南懷瑾雖然略通三教,但他的思維模式,有點傾向於道家。他的書,你看得通吧?”

    當然,我就是通過讀他的書,才對傳統文化有歸納分析的興趣的。

    “他也講了一段關於善行的道理,按他的法,善行,有許多功能。其中有一個功能,從實證或者道家的方式來看,倒是可以理解的。他,善行,有助於提升陽氣。”

    我要求萬師兄詳細講講南老師的論證過程,雖然我沒有讀過這些內容,但隻要細講,我是能夠理解的。

    萬師兄詳細了,他所能夠回憶得起的,南老師所的善行與陽氣的關係,我不得不佩服萬師兄如此精準的記憶能力,況且,他模仿的語氣如此準確,讓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書。

    主題是:善行能為你帶來什麽。南先生認為可以有多方麵的作用,提升陽氣是作用之一。

    行善能養生嗎?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必然的,因為它首先可以帶來心境的快樂。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裏都會不安、不快樂、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絕對無條件地行善,幫助別人,有利於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從心理角度來看,善良的心地會使人身心放鬆,行善的行為容易激發他人的友愛感激之情,反過來自身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感。從免疫係統角度來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自身免疫係統。所以《禮記?大學》中:“德潤身。”漢代董仲舒解釋:“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地之美以養其身。”

    其次,行善可以激發身體中的陽氣。南先生:“照中國文化來講,善心生陽;邪念是陰的,所以煩惱就來了。”內心的陰霾一掃而光,元氣就會恢複。善為陽的行為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是屬於光輝的一麵,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為屬於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有恐懼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內心自然就清淨了,精、氣、神三者互相影響,元氣自然就會恢複,所謂“道無親,恒與善人”,大概就有這個道理在裏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