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三十四章 表相與義趣(1/5)

    晚上睡覺時,才第一次體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是泥土的味道。我是從農村長大的,這種親切與懷舊的情緒,難免會勾起我的記憶。

    泥土的味道是一樣的,不管中四川的紫色盆地還是雲南的紅土高原,有一種味道蒸騰到你的每一寸皮膚,不管是冬還是春。

    莊稼與蔬菜是有味道的,它們生長時會發出聲音,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在這個山邊的冬夜,最黑暗與最寂靜的地方,你會感受到自己隻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後理入泥土,是你最好的歸宿。

    托體同山阿。

    都佛法講生死,因為生死事大。其實也沒有什麽了不起,這塊土地上,每時每刻,方死方生,循環不已。生命從泥土中來,最後歸於泥土中去,就是這麽自然。

    安靜得隻聽見自己的心跳與呼吸,你不要恐懼,人生看似熱鬧,但歸根結底,隻能是自己麵對自己。而法師所講,連自己也沒有了,那跟自然,就一起呼吸。有什麽可怕的呢?

    安然下來,放下生死,就不畏怖,無畏怖,就安睡了。

    第二,法師繼續著他的講法,當然,他繼續著他濃重的生活氣息,加入了問答環節,總能吸引我們的傾聽。老實錄音,老實記錄下來。

    最近幾年來,我觀察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有些佛弟子比不學佛的人更執著。有些佛弟子學佛多年執著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學得更加執著。這就明,這樣的佛弟子學錯了!

    當我們學會行善的時候,我們竟然容忍不了家人的不行善,我們看到家人不行善的時候就義憤填膺,乃至於看都不想看家人,如是則請問——我們行善的意義在哪兒?這樣學佛對嗎?

    有的學佛的人,一輩子就墮落到這樣的顛倒的偽善當中,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經曆過類似的偏執以後而能走出來的人也很少。

    我看到有些有三、五十年修行的人,他們一輩子就在這種偽善當中,根本都沒有考慮過要走出來;他認為行善不會有錯啊!他們認為行善就是修行,行善不會有錯吧!但事實上,如果行善變成執著、如果行善變成了模式的時候,那麽你所行根本與佛法沒有關係。

    當我對空性有點體會的時候、或者對中觀的思想有一個徹底掌握並能運用的時候自己才反觀自己。因為中觀思想對善惡任何一個概念都是要遮破的;遮破善法的實有性並不是不讓我們做善法、也不是不積極,而是不墮落在顛倒當中。這個時候你才會知道什麽叫修行,否則的話,你做了半善事等都未必是修行。

    你們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自己的學佛、自己的所謂看上去比別人對生活的淡然,有沒有感覺到自己高高在上呢?有沒有感覺到你比別人高級很多呢?若有,那麽你們所修的一切都已經錯了,所做的努力肯定不會有太大的結果,這一點是可怕的。

    其實惡並不可怕,因為當佛弟子知道是惡業的時候,大部分的佛弟子不會去做了。對於佛弟子來,最可怕的是:墮落到自認為修行的善、慈悲、布施,這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不是善、布施及慈悲的本身,而是你沒有秉持正見去行持這些。

    我真的看到好多佛弟子對別人好而對家人就沒有耐心、一點也不慈悲,不友善;這都是沒有學明白。我們往往認為對別人好叫慈悲,對家人好那叫執著,好多時候我們是這樣定義的,所以我們不敢對家人好,一但對家人好了,我們自己糾結“我是不是又執著了”。其實對家人好不能叫執著不執著,你在對家人好、慈悲的過程中應該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當心安住於無我正見時再去做你所要做的一切,這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執著。可是,我們往往是認為“對家人好一點就是很大的執著了”。我們看見一條魚受苦的時候我們都能去放生,可是,對自己的家人卻常常是漠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