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二十六章 佛是大醫王(1/5)

    休息期間,大家七嘴八舌,居然有台灣來的信眾,也加入了我們這個組。他們話時,我隱約聽到,這個醫生原來就是台灣的醫生,後來也是在台灣出家的。台灣佛教與大陸佛教同出一門,但經過幾十年不同的發展環境,也顯示出不同的傳教特色。

    更何況,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廟子請他來給大家講人生與佛教,效果還真不錯。

    我跟萬師兄簡單交流了一下,覺得這個醫僧講的是人生觀,感性的東西多,主要是為了打動普通人。

    但萬師兄卻不這樣認為:“他講的是苦,苦是四聖諦之首。況且,身體的苦,按他的法,是苦苦,是最容易體會的,所以,對於這些普通的信眾來,大家都有共鳴。你要的感性,是他在以情感人,大概是的苦苦的這部分。”

    “你還聽出來,他還講了其它部分?”

    “對,佛陀有三種苦,你還記得吧?”

    “當然記得,苦苦,壞苦,行苦”我回答到。

    這是佛學的最基本問題,在萬師兄這個哲學教授麵前,我就不多嘴了,他肯定清楚這三種類型的苦,所包含的所有解釋。

    “他講了壞苦,你聽出來了吧?”

    我覺得是那麽回事,這位師父所舉的例子,包括了許多壞苦的內容。比如貧窮與富貴的變化,比如幸福後的痛苦變化,由健康到疾病。最後,他了由生命到死亡。所以,我點了一下頭。

    “你既然知道他講了壞苦,在大眾中,用什麽感性方式在起作用呢?”

    “恐懼,對嗎?”

    “對,通過引導大家認識壞苦,讓大家產生恐懼的情感,從而引導大眾發起生死的迫切心,這種生死心切,是學佛修行必要決心產生的條件啊。”

    萬師兄這一提醒,才讓我明白過來。這個師父所有講的醫生的事例,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大家更加信仰佛陀。

    “行苦,是世事無常的意思,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人,也從師父的故事中聽出點味道了。但是,這是屬於純粹理性的東西,光憑事例,隻能讓大家有點覺悟。要真覺悟到行苦,按前輩們的法,除非是悟道之後的聖者,才可以真正體驗的。”

    表麵的故事會,真正的勸法場。

    短暫休息後,法師又開始了他的故事。雖然比我們後來的這一組也是從中間開始聽的,但並不影響大家的理解與興趣。雖然還是與前一切一樣的醫生與患者的故事,但我明顯聽出,聯係到佛法的因素,多了起來。以下是他接著講的內容。

    有一位口腔癌的患者,作手術切除,而下巴骨因為癌的蔓延,也切除掉了,隻好用這胸部的皮補上來,不得已,他成為沒有嘴唇的人,怎麽吃飯?他不能吃飯,,隻能吃湯圓,而且要躺著吃,不然會流出來。然而沒有辦法—因為沒有嘴巴,就沒有所謂“把嘴巴閉起來”這麽一回事。你看這些人在痛苦中必須怎麽樣的努力支撐,有時候我會覺得為什麽我這麽的安逸呢?我們這麽樣的受苦?然而有這樣努力過來的人,都有不一樣的心境,他們對人生都有不同的體驗,而能深信佛語。

    我每每覺得,有時候,對年輕人講佛法講得唇焦舌爛還是不肯相信,如果像我們病人這麽苦啊,沒有別的,隻問:“難過嗎?”“難過。”“會痛苦嗎?”“痛苦。”我:“佛世間是苦海,念阿彌陀佛,把心轉向光明,離苦得樂。”馬上沒有第二句話就開始念阿彌陀佛了。怪不得“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八苦為八師”,苦是最好的老師。可是我們真正要等到這一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