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一十九章 祝聖寺傳奇(1/5)

    人皆有不忍之心,這是儒家對仁的起點,所作的最好詮釋。如果把胡對戴的幫助,單純看成男女之情,就顯得我與萬師兄的狹隘了。

    每一個善良的人,都不應該被奚落。嘲諷善行,是對道德甚至良心,最大的醜陋。為此,我們內心稍有自責。

    一夜過後,第二再次上路,我們習慣了各自的角色,也不再對胡與戴的交往,產生過多的猜想。

    大概又經曆了兩三個景點,就到達山腳了。距離賓川縣城不遠的地方,那雞足山的身影就突然在拐彎過後,壓了過來。人群中,居然有居士在地上跪拜,朝著那神聖的山頂,在行人的路旁。

    不知道是哪個念起了經咒,惹得其中一些人也念起了自已宗派的佛經,最多的人,總會念“阿彌陀佛”,這聲音漸漸成了主導。

    第一眼看到雞足山的地方,居然讓大家停留了下來,有合什的,也有肅立的。這種場麵非常讓人震撼,身邊一些並不是居士的人,也站著不動了。

    那些跪拜的人,也許宗教震撼了他的內心。那些沒有皈依的人,看到這些被震撼的人,自己也受到了震撼。

    再次集合隊伍出發,大概是十多分鍾以後,我們到賓川縣城靠近祝聖寺的地方,叫做雞足山鎮,一個賓館,報到登記。因為下午在祝聖寺有個法會,法會完畢後,又要下山到這賓館歇一晚上,第二,再次上山,完成到華首門及楞嚴寶塔的旅程。

    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在賓館安排的團餐聚齊了。因為按要求,下午法會的各種程序及注意事項,在利用中午的時間進行宣講。這是組長的事,此事,完全由胡來進行,因為最開始是他接受培訓的。

    胡講話的語氣不急不慢,但用詞準確通俗,明清晰明白。我偷偷看了看坐在桌子邊的戴,整個過程,她都是盯著胡的。

    這祝聖寺我來過,這是第二次了,要對它的了解,卻並不多。

    從雞足山東麓的賓川沙址入山,路旁溪水淙淙,叢蔭泛碧,有一裏,到“霞山一會”坊址,這裏是人們門戶,左書“支路初登”,右書“靈山一會”。過坊緣溪前行,過“九品石”,越“石梁橋”,經“大士閣”,見山穀叢林中飛瀑湧瀉,聲如雷鳴,蔚為壯觀。從大士閣後的林蔭道,向西北穿行,約二裏,便達雞足山現存的最好佛寺祝聖寺了。

    祝聖寺建於雞足山腹,原址為缽盂庵。占地麵積150平方米,坐北向南,倚山就勢。四周綠樹紅牆,交相輝映。進“祝聖禪寺”大門,高大的照壁屹立右側,繪有《雞足山全景圖》,東麵側門上書“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鎮寶亭上八麵玲瓏,放生池中雲山徘徊。莊嚴的王寶殿,有趙樸初手書“祝聖寺”。

    當我們到達寺廟後,就看到明成師已經在等我們了。此時,萬師兄主動讓胡履行組長的職責,組織大家準備進入法會的程序。而明成師身邊,有好幾個僧人,也加入組織者的行列。

    我與萬師兄看到這種情況,知道我們所起的作用,基本上已經完成,決定先到寺院周邊走一走,參觀一下整體麵貌。

    殿後又一庭院,鍾樓、鼓樓雄峙左右,中間是巍峨、宏麗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重歇山式五楹宮殿構造,飛簷鬥拱,門作戶壁全出自白族藝人之手,造型美麗,雕鑿精致。簷口高懸趙樸初題“大雄寶殿”、孫中山題“欽光儼然”,梁啟超題“靈嶽重輝”鎏金金匾。殿前置一銅鑄巨鼎,香霧迷蒙。殿門楹聯別具特色:“迦葉欲傳衣掛盡慧燈照金頂;大士常祝聖留顆牟尼鎮石鍾”,暗含八座寺庵之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