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零七章 因緣俱足事(1/5)

    “關於曆史與經濟原因,莊老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是我的知識盲點,我想多聽聽。”胡希望我們有更多交流的時間。

    自從他離校幾年來,他幾乎與世俗的人,很少有交往與長談了。他的知識結構及人生經曆,很難碰上有思維對等碰撞並兼具觀點包容性的人。

    而我與萬老師,何嚐不這樣想呢?還有一就要回廟了,我們都有個感覺,這次修行後,大家很可能難再見麵。再難碰到如此合適的聊對象了。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要相望一行難,就是經常見麵都很難。不要遇到知音難,就是找到一個可以爭論的對象,都非常難。人生注定是孤獨的,注定是不停地向熟悉告別。偶爾的相聚,也是因緣俱足的結果。

    “聽了莊老師的介紹,我有一個想法”萬老師這是要發揮了:“所有事物,如果不加控製地發展,總是要走到它的反麵。這好像是規律,也叫滅亡的規律。”

    “你真敢用詞啊”胡到:“具體點,怎麽?”

    “好吧,我試著總結一下”萬老師到。

    “不管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隻要其宗教存在,宗教經濟也必然存在,宗教經濟隻是世俗經濟的一個部分。其特殊性在於,宗教經濟主要以創教者的思想理論作為核心商品在世間中流通,產生財富。世俗經濟往往以創造性,實用性的物質作為核心商品在世間流通,產生財富。”

    他果然是高手,把物質與精神都當成商品交換的客體,這種分析方法,很適應哲學分析的框架。

    “宗教經濟產生的根本是宗教團體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同其他世俗經濟實體一樣必然經曆起步,發展,擴張,衰敗,甚至消亡等過程。如文章所的佛教經曆幾次衰敗,也就是這些過程的體現。當然,如果能夠領悟佛教思想理論,佛教中有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帶領學佛者正確的發展佛教經濟,佛教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質中平衡發展從而避免不斷擴展,衰敗的輪回,但這隻是理論上的。”

    “當今的佛教一盤散沙,各拿一本佛經,各講一套佛法,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及自我監督,眾生監督的思想體係。導致當今佛教自身亂象叢生,或自立為佛,或篡權廢法,或借佛之名,明搶豪奪,暗取鯨吞等等不堪入目。從理論上解讀,今的佛教在無止境的擴張時期,如果學佛者還不能理性對待,佛教的再次衰敗也已經不遠了。”

    確實有這個感覺,內部不統一團結,這是事物發展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部市場的力量與經濟的誘惑,會促使這個團體的迅速崩潰。

    “想要佛法常駐,我認為當今佛教界必須需要考慮幾個問題:第一、一個佛教界都能認可的統一的思想體係?這個體係必須要有自我監督,眾生監督的功能;第二、淡化佛教宗派的分別,不管是哪個宗派,如果是在佛教體係內,其根本就是佛教思想理論的一部分,隻有淡化了這些宗派的分別,佛教思想理論才能其實的貫徹執行,才能真正的做的普度眾生;第三、佛教擴展的有序,佛教經濟收入的透明性,可監督性。”

    不搞個一二三,好像不叫講課。不提出問題及解決的思路,不是好的老師。萬老師一旦用講課的姿態來話,思路就相當清晰。

    “我個人認為,當今佛教應該大力宣揚佛在各經典中所的“善”。“善”容易監督,經濟透明。持戒修行,經濟分配等,因為善而必須曝光於眾生,“善”也可以讓所有的宗派得以統一歸位於之下。佛教真正的振興指日可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