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九十四章 神通無用嗎(1/5)

    “神通真的無用嗎?”這個話題是胡發起的。與萬老師不同,他平時都是應對話題,自己主動發起的,很少。

    應對與主動發起,在心理衝動的機製上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不僅是態度問題,也是認識問題和實踐問題。

    我在部隊時,指導員分配任務時,喜歡些明白話。他給骨幹開會布置任務時,總要把任務分為三個等級。對付、應付和應對。

    在他的語言體係中,最低的態度是對付,就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意思。或者隻做做表麵文章,表示我幹過,有過行為,就點到為止了。如果拿散打比賽來看,應付,差不就就是比劃一兩招,根本不接觸人,幾個姿勢交換一下,看看對方的速度與力量,高下就分出來,比賽就算結束了。

    所謂君子動手不動口,那是你沒到急的時候。如果真急了,是要拚命的。不急的事,不重要的事,有時一個眼神就可以對付了。

    更高一層次的,是應付,就是不得不做,做到基本效果就可以。記得指導員當年一件趣事,當年他的夫人來隊探親,我們發現,平時晚上不刷牙的他,晚上居然刷牙起來了。我們驚奇的眼光,讓他不得不應付我們的疑問,作了解釋。“應付你嫂子,結過婚的人,了解。”

    在我們的哄笑聲中,他迅速結束了刷牙的進程。這可真是應付,反正嘴裏沒臭味,就算過關了。

    如果拿散打比賽來比喻,如果碰上正式比賽,有裁判,算積分,淘汰賽,那你得追求效果。當然,如果對方比你實力差一大截,你隻需要打對方打倒就行。不追求事先準備事後複盤,也不需要比賽前的針對性訓練。這種事,不值得浪費你的熱情與精力,這是應付。

    如果指導員給班長下達應對的指令,班長就一定會讓我們保持高度緊張狀態,這是主動要把事情做好的指令。打起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有一種臨戰狀態。

    按胡的習慣,他是不主動發起話題的。一旦發起,就是要解決真問題。這個問題對於他來,非常重要,所以必須嚴肅對待。

    我到:“前麵我們分析,神通沒有那麽大作用。這是指個人神通對社會的改變。但是,它至少有一個作用,證明佛教中,有不同尋常的東西,對不對?”

    胡正在思考中,沒有作出反應。當然,我的話也許不夠嚴謹。萬老師補充到:“如果神通能夠證明佛教的不同尋常,那得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這種神通隻能是佛教獨有的。第二,這種神通通過佛教的修習,別人也可以重複出現。”

    胡此時抬起了頭,到:“把你兩個的判斷結合起來看,是那麽回事。”

    他擺弄著手裏的茶杯,這是個空杯子,我們喝茶已經有一會了,他還沒給自己加茶水,明,他陷入這個問題,已經很專注,有很長時間了。

    他不是問著玩的。

    “按這樣看來,哪些神通,符合這幾個標準呢?”他問到:“既要是獨特的,又要可重複的。”

    這其實是科學思維帶給我們的啟示。如果不獨特,其他門派也有類似的功能,那就不是佛教特有的,就不能帶著宗教的特殊性,無法證明佛教的不同尋常。

    比如,一個練習佛學的人,能夠變魔術,不能證明什麽,因為許多正常人經過魔術訓練,都可以。如果一個人跳得很高,他恰好是和尚,也不能證明佛學能夠幫助人練成輕功,因為跳高運動員也可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