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八十三章 菜市場均衡(1/5)

    雖然我們談了一晚上夢,但是,這晚上睡覺時,仿佛自己沒有做夢。我也問過萬老師,他也沒有做夢的印象。

    “也許,是我們睡得太沉,不記得自已的夢。”萬老師嚴肅的語調,表明他是善於活學活用的。

    “也許,睡太沉,不轉眼珠,所以沒看到自己的夢吧?”我玩笑到。

    我們三人一起,約好到街上的菜市場,為今中午的首餐,買些菜。

    所謂菜市場,不過是這鎮上一條普通的街道,人們約定成俗地,把它當成蔬菜買賣的地方。本來,菜錢按規矩,是要我跟萬老師出的,但胡堅持他作為地主的資格,第一餐接風宴,不僅要他出錢,而且要他主廚。

    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與我印象中的廚師,差距太遠,望著他單薄的背景,我想起了穩重的劉大哥。

    我很快發現,他買菜,是不講價的。拿起一把竹筍,直接就給五十,別人給他找了三十幾塊錢。當然蘑菇,水果,都是這樣,他不問價,別人也不出價,隻是在給錢時,我在旁邊才大概估算出單價。

    這樣的交易速度快是快,但總覺得過於粗糙,不太正規。作為做過生意的人,信奉貨比三家不為虧,這種粗糙的操作,確實讓我不太理解。

    在回來的路上,我問到:“胡,你是不在意菜的價格吧?”

    胡還沒回答,萬老師搶先到:“不跟比自己處境差的人講價錢,胡這是講義氣。”

    他這理由倒也得過去,不管怎麽,胡也算是富二代,與農民斤斤計較,確實有點不太厚道。但是,商業有商業的規矩,被人宰了,心裏也是難受的。

    “萬老師,我沒那麽高尚。你注意到沒有,這裏的所有人買菜,都不講價?”

    我回憶了一下,還真是。我還沒聽到當時,有講價的人。我感歎到:“難道?這裏民風都純樸到這步田地?”

    “你們聽納什均衡嗎?這是菜市場均衡。你們是民風也好,是道德也好。其實,是千百年來,人們在交易的博弈中,形成的一種均衡。這種均衡導致雙方都不吃虧,是交易成本最的一種價格策略。既提高了速度,也避免了糾紛。”

    “那這種價格機製是如何達成的呢?”我也學過幾經濟學。按,供求關係影響價格,仿佛如今不按這個方式進行了。

    “其實是隨行就市的結果。賣菜的總比買菜的來得早。比如賣竹筍的,昨來了五個,今這時候隻來了三個,明供求關係發生變化了,所以價格稍微比昨高一點,這三個人,很快就達成共識了。他們誰也不違反這個價格默契。對於買竹筍的人來,到哪家買都是這個價格,所以也就沒有比較和講價的必要。”

    萬老師問到:“如果有個賣的,想早點出貨故意壓低價格,或者有個賣的想多些利潤,想故意私下抬高價格,這個默契不就垮了嗎?”

    “當然,這個定價策略是長期博弈後的結果,這種默契對大家都有利,長期的實踐證明了的。這種默契到達到一種均衡,在買賣雙方都可以接受,並延續下來。但這不是所謂信任的結果,這是博弈的結果。”

    對啊,一句話點醒了我。胡不愧是狀元,一針見血。博弈論,我跟萬老師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但至少也看過相關的一些書籍,是知道一些常識的。

    “博弈”一詞源於中國古代遊戲,如下棋和打牌。我們這裏所謂的博弈,是指在遵守一定“遊戲規則”的前提下,參與者具有競爭性或對抗性的行為。為了保障各自利益,參與各方需要做一些決策,而這些決策的實際效果依賴於其他各方采取的決策。因此,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馬把博弈論界定為“交互的決策理論”。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是博弈論的研究對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