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七十六章 靜坐方便法(1/5)

    前麵他講過觀香的法門,這是利用眼識法。還有聽聲的法門,這是利用耳識。其實,在靜坐的方便法中,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有修習的法門,包括鼻舌身意。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法。

    我因為觀察呼吸頗有心得,所以明成師在介紹鼻息法門時,得到了很多體會。

    鼻息法門這個方法,就是藉呼吸之氣而修習得定,呼吸能夠漸漸細勻而靜止,就是息。凡是修氣脈的,練各種氣功的,以及數息隨息等方法的,都屬於鼻息法門。天台宗和藏密兩派,最注重鼻息法門。

    這個法門的最高法則,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慮太多的人,心思散亂的人,用這個法門,依息而製心,比較容易收效。等到得定後,如果再細微的體察一下,就會發現心息本來是相依為命的。

    一個人的思慮,是隨著氣息而生的,氣息的作用,就是以念慮表現出來。當氣定念寂的時候,就泊然大靜了,不過,思慮氣息及泊然大靜,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並不是道體。

    道家認為,先天一氣。是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的,一般的外道,把氣當作是性命的根本,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認某一物而迷失自己的心,不能了解體性為用的道理,這也是外道與正法內學分歧的地方。

    如果能夠先悟到了自性,修習工夫漸漸深入達到了心息相依自在的境界,體驗了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的法門,不過都是為修學的方便而已。

    我想,這種觀察呼吸的方式,大概的目標,相當於讓自己感受不到呼吸。所謂胎息,是道家的東西,也就說不用鼻子呼吸,而用肚臍呼吸,這就比較玄幻了。

    當然,還可以有身觸法門。這個法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身觸法門,包括了所有的六根法門,因為這些方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再說,如果沒有我們這個身體,六根又依附什麽呢?所以,諸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

    狹義的身觸法門,就是注意力專門集中身體上的一點,如兩眉中間、頭頂上、臍下、足心、尾問、會陰等處。在打坐修習時,或用觀想的方法,或用守氣息的方法,或者修氣脈等,專注於一點,都是屬於這個法門。

    身觸法門的修法,使修習人容易得到身體上的反應,如某種感受、觸覺、涼暖、和軟、光滑、細澀等等,有時更會有多種的反應和感受。所以這個法門使人常常會執著於現象,而以氣脈的現象,來決定道力的深淺,最後反而陷入了著相的境界。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密宗和道家的修法,最容易使人陷入著相的毛病,這也就是法執是最難甩脫掉的。

    修行人最難的就是從身見中解脫出來。黃檗禪師時常歎息這件事:“身見最難忘”。在《圓覺經》中也有:“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古今的愚昧人眾,都犯這一個毛病,所以永嘉禪師說:“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有人也許會說,在工夫沒有達到聖人的標準時,怎麽能辦得到沒有自己呢?還是要借假修真,借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去修我們的真如體性,以身為一個方便法門,不也是修行入道一個途徑嗎?

    這個說法也對,隻要了解這是個法門,不要迷頭認影;把影子當真才是,如果迷頭認影那就沉淪難以自拔了。老子說:“我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這句話真不愧是至理名言。所以禪宗的古德們,絕對不談氣脈的問題,以免學人著相,這種作風實在很高明。

    最後講的是意識法門。其實,前麵的所有方便法,都是作意的產物,都可以歸結為意識法門之中。前麵所說的那些法門,雖然都是與五根塵境和五識的關聯,但五識是由意識為主的,五識不過像是五個傀儡上場,後麵有牽線的人,這些線的主力,就是意識,而牽線的人,就是心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