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二十五章 生與死界限(1/5)

    這個群很有意思,獨特的組成特點,是促進我加入論壇的原因。

    一般在互聯網上的社交或者討論群,大體上與年齡有關。如果說今天中國人按經濟分階層、按職業分群體、按親疏分感情,造成了中國人話題和交往的圈子的話,這隻是傳統的分法。也就是說,在現實世界,確實是按這個邏輯來區分活動範圍的。

    比如,那北京打掃衛生的老頭,雖然在大清早與我有良好的感情互動,但我卻無法與他的生活產生互動。比如敦煌的劉大哥,我們曾經有很深的交往和共鳴,但生活交往卻隻是一個短時間的偶遇,並無法產生長久的聯係。

    我的生活圈子內,我是說我在社會活動期間。班長、李茅、小蘇等,都是我接觸和交往的主要對象。但主要原因,確來源於,我們在經濟能力社會地位和從事職業上,有巨大的相似性。

    有人說過,你要確定自己是什麽樣的人,把你最熟悉的一堆朋友分析一遍,大概,你自己就處於他們的平均水平。這句話很有道理,符合馬克思的觀點。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而今天,我幾乎在現實中,脫離了社會關係。也就是說,現在的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現實中的人。這是我主動的選擇,跳出社會看社會,或許清醒一些。

    在這個網絡虛擬世界,社會交往的分層,與現實中有巨大的區別。因為虛擬,所以率真。所以,大家在這個論壇中所說的話,往往是真誠的。當然,充斥著不理智的感情因素。

    這裏的分層方式,大體上是按年齡的大小來區分的。階級區別不明顯,愛好區分明顯。愛好的鴻溝,與年齡層次有關。

    從70後到00後,所接觸和生長的環境不一樣,對世界的體驗完全不同,從情感的產生機製條件和原因來看,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更重要的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我在網上,看到一些00後的孩子所寫的東西,完全理解不了他們的梗。代溝,因數字虛擬而變大,這就是今天的互聯網。

    用回溯曆史來推導未來,是對世界認識的線性思維方式,如同在解方程組。但是,這種方法顯然不是很科學的。因為,世界的發展結果,並非唯一解。如同這個世界的生物,那些曾經強大的恐龍,被一次意外的天文事件,毀滅得一幹二淨。

    中國發展太快,所有進程超出人們對曆史的感知。換句話說,通過曆史知識來預測未來,這條路是行不通了。這成了我們傳統知識分子最難的心結,我們經常會反問,難道這麽多年學習的東西,今天,居然沒有用了?

    中國的社會形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跳躍了好幾次,古老文明帶給我們的思維材料,根本不能預測這種嶄新的社會。在巨大的未知麵前,人們要麽是拒絕接受,成為對現實處處不滿的噴子。要麽是懷疑和被迫接受,但總是心有不甘。否定自己是很困難的,即便現實再強大,人們也不願意。

    比如,90後,沒有饑餓的記憶,對貧窮沒有深刻的印象,更沒有那麽大的恐懼。而00後,更是生於物質豐富的年代,他們對精神上的追求更重視,甚至可以細分到喜歡哪個動漫、喜歡哪個明星的小群,在網上對罵。

    而60後,因為經曆,對貧窮與饑餓的恐懼占據著他們思維的出發點,他們分析問題更物質化。

    而我,因為見識比較多,一生貧富轉換過去劇烈,幾乎都感受過他們所經曆的生活,所以,對這個群比較感興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