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二十三章 書與事有別(1/5)

    423書與事有別

    通讀二十四史中關於戰爭和軍事家的例子,我始終認為,一個名將,在頂級的層麵,必須是有大局觀的。也就是說,他不是因個人名利而打仗,不是因一時勝敗而打仗。

    他更像是一個政治家,在權衡各種因素後,才決定打不打、怎麽打、打了以後怎麽辦。隻有這種類型的軍事家,才稱得上大氣。

    如果僅以是否在某一仗打得贏為標準,來確定打與不打,那麽,這隻是一個普通的將領。希特勒以戰爭勝率的數據來算,是個厲害的指揮家。但以政治家的角度來看,他就有問題。以自己這一點國力,鋪開打蘇聯那麽大一個攤子,即使打勝了,又怎麽辦呢?

    他即使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深入思考。況且,他根本就沒打贏。

    以司馬遷的觀點為主導曆史觀點認為,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名將。古詩經常說李廣如何,像王昌齡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很多人都解釋說這是指的李廣。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個因為迷路自殺而成名的名將,一個在一場幾乎成為滑鐵盧戰役的重要戰役中迷路的名將。實際上,司馬遷對李廣的照顧是有著“事後諸葛亮”的錯誤問題的。

    漠北決戰之前的分兵決策曆來是一樁公案。司馬遷或李廣家人對這一戰前部署進行了激烈批評,他們普遍認為衛青的目的是排擠李廣、不讓李廣參戰、從而“獨吞”大功、照顧衛青自己人。但是,這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看法。因為:

    第一,如果衛青的目的是不讓李廣參戰,那麽衛青事先不可能知道自己以一半左右的兵力就可以在決戰中擊敗匈奴單於,這就意味著衛青是在自殺。

    第二,如果衛青的原計劃是讓李廣包抄,那麽獨立包抄作戰正是發揮名將才能的最佳機會,這就意味著衛青是在幫助李廣。

    首先,衛青獲知了匈奴單於的消息後,命令部隊分兵兩路,自己率領一路北上,李廣和趙食其率領一路走東道,然後會師決戰。對此,李廣表示自己是前將軍,要和衛青一路。司馬遷或者李廣的家人解釋說,衛青這一舉動是因為覺得李廣的運氣不好、不能對抗單於,同時也想為自己的朋友公孫敖奪取爵位,讓公孫敖去與單於決戰。

    這一觀點明顯是事後諸葛亮。因為衛青如果通過分兵不讓李廣與單於決戰,那就意味著自己要以幾乎減半的弱小力量去和單於決戰,這簡直就是找死。衛青事先知道自己能以少量兵力打贏匈奴單於所率主力?

    其次,司馬遷及李廣一係解釋說,衛青安排李廣行軍的東道存在行軍困難、不利於大兵團行進的問題(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

    這個解釋很有意思,其不合理性很多。一是因為包抄可以更加輕鬆得捕獲敵軍統帥,所以承擔迂回任務隻能有利於李廣捕獲匈奴貴人從而立功。二是因為如果迂回真的非常困難,那麽更加需要一個優秀的將軍去帶隊,所以,要麽就是衛青認為李廣的能力比較強,適合作為分隊主帥,要麽就是李廣認為自己能力比較差,別的將領比自己更勝任這項更加艱苦的工作。

    那麽,李廣到底是能力比其他幾個將軍強,還是比其他幾個將軍弱呢?薛定諤的名將麽?摘桃子搶功就打頭陣,吃苦受累就謙虛謹慎請別人先上?李廣爭先鋒,本身就是失去公心的表現。

    對於“勢不屯行”的艱難條件下行軍的問題,古人曾經談到過一個評斷用兵才能的概念,我覺得很很適合用在這裏:“用兵以能聚散為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