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二十一章 為何不平等(1/5)

    在網絡上,許多人埋怨社會,很重要的議題是關於平等。尤其在中老年人中,比較盛行。估計因為他們生長於計劃經濟年代,共同貧窮的生活經曆,人人平等的社會理想,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讓他們對不平等變得敏感。

    人人生而平等,是指人格或者價值。但從結果上看,不管是自然性還是社會性,人與人都是不平等的。在當今中國,市場經濟以其本質的競爭性特點及反饋機製,加劇了甚至是加快了這個不平等的程度和進程。

    平等作為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事實上人人生而不平等反而是更容易為人所理解,我們長相各異、聰慧有別、內斂外放、靈巧鈍拙、甚至氣場迥異。

    一旦這些特質變得重要起來,不平等就會隨之出現。當我們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這些社會特質時,我們就會發現還有許多人比我們更富有、更成功、更友善。

    從出生之日起我們就置身於社會、家庭和許多其他組織中,與成長相伴隨的是,我們發現在自身所處的每一個群體和組織中我們都處於不平等的位置上。我們很難擺脫不平等和對它的感知。

    18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帶來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呼聲。革命的目標是要摧毀橫亙於皇室、高級神職人員、貴族和老百姓之間的巨大鴻溝。催生這一革命的想法來自一場名為啟蒙運動的文化革命。

    正是啟蒙運動哲學家意識到不公平源自社會不平等並教育大眾:社會本可更公平。他們對如此嚴重的不平等竟能蔓延整個歐洲,甚至還會有人提出理論來解釋它的貌似不可避免性吃驚不已。

    除此之外,啟蒙運動哲學家還達成了如下共識:是社會本身的性質造就了不平等,而政府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限製這種不平等。社會學家一致認為,社會自身很容易滋生不平等,忽視它會造成嚴重後果。長久以來社會學的一個目標就是,努力以某種方式與社會不平等和平共處,並就它產生的原因尋求共識。

    美國社會一直以她的民主理想為榮,因為它“為所有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機會”。但誠實地說,我們並不能忽視那些長久存在的巨大的不平等,它們的存在甚至讓我們無法信奉那一民主理想。

    依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字,2005年,最富有的20%的人口占據50.34%的總收入(稅後為47.28%);相比之下,最貧困的20%的人口隻占據總收入的3.42%。前40%人口的收入占據總收入的73.37%(後60%的人口隻占26.63%)。現如今,由於美國社會中交織起作用的各種力量,富人的收入增速要遠遠超過其他人群。

    總資產(非收入)很難衡量,但有一種公認看法是,這一領域的不平等要大大超過收入領域。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擁有社會總資產的34.6%,美國最不富有的80%的家庭隻擁有15%的總資產。2007年,中遊家庭的淨資產分別是:白人家庭143600美元,黑人家庭9300美元,拉丁裔家庭9100美元。11.3%的白人家庭沒有任何淨資產。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為34.1%,拉丁裔家庭則為33.5%。

    那麽,不平等緣何會存在?大多數人思考的出發點都是人性、生物構造的複雜程度、超自然力量,乃至自由市場體製,但社會學家卻是透過我們社會生活的現象看到了本質。想要理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就要了解社會組織本身,要將社會不平等當成社會的核心特質來看待,要將交織作用的各種社會力量當成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