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四章 活在幻覺中(1/5)

    前幾天的夢,居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其實是一個假設曆史的心理願望。但其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出現,那個重複最多次的,方框隧道。

    我懷疑,方框隧道,從小出現在我夢中,要麽是我大腦的底片的固有特征,要麽是從小形成的心理傾向。

    我好奇,是不是每個人,都夢見過那種方框。如果是,那將是人類基本性質帶來的。當然,我也翻閱了大量心理學書籍,一般來說,從十七世紀以來,從催眠術到心理分析,大量的實踐和理論著作,幾乎把人類的心理特征,至少從現象上來說,都應該涉獵了吧。

    當然,還有一咱情況,就是幻覺。小時候,看天上的雲彩,有時突然發現,某朵去如同一個巨大的人臉,我把它幻想成上帝之眼,它正在看我。

    這其實是自已與自己對話,人們的想象總是有需求的。在我孤獨而沉悶的童年裏,是多麽希望有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仙,關照我的處境。

    喝多了酒的人,也會產生幻覺。把一棵樹當成一個人,並不是他瞎成了那樣,視力不清到如此地步。隻是因為,他願意有個人在聽他言語。他隻是需要一個聽眾,哪怕像樹那樣麻木的聽眾,也行。

    還有的,通過吸毒來激發幻覺。在吸毒的人中,許多幻覺看樣子是相當逼真的。我在看守所當兵時,就親眼見過吸毒的,指著雪白的牆壁,大聲說話,並表示出恐懼和興奮的各種狀態。也許,那雪白的牆壁,在他毒癮發作時,已經變成了一塊銀幕,正放著他自以為是的電腦。而他幻想自己,正處於電影中的世界。說不定,他還會認為,自己是裏麵最主要的演員。

    致幻劑會觸發一些典型的幻覺,一直以來,科學家都以此窺探腦神經的連接方式。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一個答案終於清晰起來。

    上世紀20年代,一個名叫恩裏希?克魯弗的知覺心理學家把自己當小白鼠,進行了視幻覺研究。一天,在明尼蘇達大學的實驗室裏,他吃下了致幻仙人掌烏羽玉的一個風幹切片,並詳細記錄了毒素作用之下,視野出現的變化。

    他注意到,一些圖形反複出現,而且它們很像古代洞穴壁畫,也很像胡安?米羅的畫作。他由此猜測,也許,這些圖形是人類視覺中固有的。他將這些圖形歸納為四種“常形”:格子(包括棋盤格、蜂窩格和三角格)、隧道、螺旋和蛛網。

    約過了50年,芝加哥大學的傑克?考恩試圖從數學角度,複製這些幻覺常形,以此窺探大腦的線路連接。1979年,考恩和當時的研究生巴德?厄門特勞特以一篇開創性的論文,報告了以下結果:視覺皮層第一層神經元的電活動,可以直接轉化為致幻劑作用下,人們常看到的幾何圖形。“從數學層麵分析,以人腦皮層的構成方式,它隻能產生這幾種圖形。”考恩在最近接受采訪時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幻覺中所折射出來的,正是腦神經網絡的架構。

    但沒有人知道,從視皮層的固有連接方式,到幻覺中的動態圖形,這一步是怎麽轉變的。

    1952年,英國數學家、密碼破譯專家艾倫?圖靈發表論文,圍繞生物界中常見的重複性圖案,比如老虎或斑馬魚的斑紋,或是獵豹的斑點,就其生成原理,提出了一種數學機製,即“圖靈機製”。

    長期以來,科學家都知道,鑒於人腦錯綜複雜、充斥噪音,圖靈機製或許並不適用。但考恩的協作者之一、物理學家奈傑爾?戈登菲爾德在圖靈機製的基礎上作了調整,將噪音納入了考量。從近期兩篇論文的實驗證據來看,幻覺常形的背後,或許確是這種“隨機圖靈機製”在起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