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類的區別(1/5)

    對事物的分類,各家有各家的辦法。但大不了,是從類別和性質來分的。從類別分,主要是將表現形式歸類。從性質分,主要是指它對人的作用來區別。

    儒家思想中,《大學》一章,講格物致知。那麽,格物的格,就有區別的意思,也有分類的意思。將事物歸納起來分別歸類,就得到相對普遍性的知識。知識的獲得是歸納的,知識的運用是演繹的。

    我也曾經懷疑過,古人這種粗糙的認識方法,是否得到的知道不夠精確,不夠科學。但在觀察當今科學發展的方式後,也有所理解。

    比如,當代科學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那麽,數學的規定性,雖然抽象上是精確的,但在實踐中卻是不太精確的。比如,1 1=2,那麽,世界上有完全一樣的兩個1嗎?實踐中是沒有的,那麽,這個模式也隻是個模擬,談不上精確。

    何況,在社會科學中,最牢靠的辦法是統計學,計算出事物出現的概率,讓大概率事件成為規律,小概率事件忽略不計,但小概率事件,概率再小,畢竟也出現過,我們不能當它不存在。這也是一種模糊辦法,所謂科學的精確性,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好確定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首先遇到的,是一個重大的認識問題,就是“四大”。按佛教的說法,所有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所構成。他們把物質稱為“色法”。

    原來有人讀經典,說到其中有一句話叫“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記得,韓國好像有個三級片,也叫空即是色,我也看過,其實就是普通的三級片而已,並沒什麽哲學的含義。

    許多人理解錯了,說佛法講空,但也講色。這些人把這個“色”理解為好色,理解為男女的*。其實,佛家所說的色,是一切看得見甚至看不見的物質世界。原話理解我不精確,大概的意思是,物質世界的基本性質是空的,空的性質可以通過這個物質世界的變化表現出來。

    回到永嘉大師的詩歌上來。放“四大”,這四大代表著一切物質世界。佛教把物質世界分為四種要素,而我所學的周易和傳統文化,其分類結果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分法了。

    小時候上學,遇到一個問題的兩個答案,總是想問,究竟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呢?如果這個正確,另一個必然錯誤。後來才知道,世界根本就是一個多選題,很少有單項選擇的機會。

    認識角度不同,得出結論不同。盲人摸象,誰錯了呢?在他所摸的部分,都算對。但是,又都錯了,因為沒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小時候看電影,人物一出來,就想猜,這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後來接觸社會,才知道,根本沒什麽純粹的好人還是壞人,大多數人是好壞都有成分。況且,還有好人辦壞事的,壞人也有可能辦好事。

    世界是複雜的,各自立場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所以,網上的杠精,十有八九,是因為與別人立場和角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意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根本就錯了。

    世上哪有那麽多是非,一切皆有可能。

    我們評價一個人,有的人從好看還是不好看這個角度來評價,有的是從善良還是醜惡來評價,有的從有本事還是沒本事來評價,有的是從有錢還是沒錢來評價。都在自己立場說出結論,所以辯論就無法進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