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二十七章 遠古的聲音(1/5)

    關於放蠱,有很多傳說。但這些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因為根據中國內地的正史記載,苗族放蠱,已經存在上千年了,風氣曾經盛極一時。今天的報道中,還有它的痕跡。

    至於巫術,在人類早期,任何民族都有,它是宗教的早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況且,中國內地民間方術中,巫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批判它,但不能抹殺它的存在。

    這些建立在傳說上的材料收集,究竟有多大意義呢?但按概率來講,或許有幾件真的,不過,也許與所謂的神性,沒多大聯係。

    光憑語言,是無法做到準確傳承的,今天的漢字與古代的漢字,大體意義相似,但讀音本身,早就變化了。我曾聽過一個用所謂古音朗誦詩歌的。從春秋時期的詩經到唐代的律詩,他都用當時的讀音來讀,與今天讀音的區別之大,完全可以說是一門外語。

    尤其當我聽到他第一次朗誦《詩經》時,他號稱他用的是春秋時代的詩意,其中有大量的彈舌發音,如同俄語的習慣一樣。現在,根本無法辨別他發音的正確性,因為沒第二個人知道。遠古的聲音究竟怎麽,有遠古轉世過來的人嗎?

    關於傳說,以訛傳訛的情況,比比皆是。甚至,人們記憶中最深刻的,還是那些故意歪曲事實,神性比較明顯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為了神化一個君王或者聖人,總是把他們的出生,搞得莫名其妙。有吞鳥蛋而生的,有踩神人腳印而生的,也有神仙托夢而生的。有的生下來時,祥雲環繞,有的紫光四射,有的香氣滿屋,有的地動山搖。

    看樣子,人們對權力和名聲的崇拜,就有神化這些東西的偏好。老子是誰生的,父母是誰,大概誰也不知道。最終跑哪裏去了,怎麽死的,也沒人知道。也是不知道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人物。

    孔子倒是有記載,說他是父母野合的產物,至於是未婚先孕還是私生子,這個也不太可考。也就是說,人類文字的使用已經非常發達的春秋時代,曆史都如此不可靠,怎麽能夠指望傳說幫上忙呢?

    關於經典,在西方,沒什麽比《聖經》影響更大的了,裏麵所說關於耶穌的出生,也是寄托於神化。聖經上說,瑪麗亞是個牧羊女,許配給了木匠約瑟,但是約瑟發現瑪麗亞已經懷孕了,但自己與她並沒同房。約瑟不願意當接盤俠,準備休妻。結果,天使加百列來了,他告訴約瑟,瑪麗亞懷的是神的兒子,約瑟就放寬了心,最後,瑪麗亞在馬槽裏生下了耶穌。

    這是聖誕的來源,故事發生在兩千年前。那時有文字有經典,也出現這種神跡。

    至於史詩,大多也不太靠譜。就是聖誕的故事,河南人把它也編成了豫劇,正經得如同史詩一般。豫劇《耶穌娃》中,有這樣的片段:

    冬至過了那整三天,耶穌降生在駐馬店。

    三仙送來一箱蘋果,還有五斤肉十斤麵。

    小丫鬟手拿紅雞蛋,約瑟夫忙把餃皮擀。

    店小二送來紅糖薑水,喊一聲:瑪麗亞大嫂,你喝了不怕風寒。

    看看,本來誕生在西方的耶穌,幾乎完全成了個河南人,什麽餃子紅雞蛋,紅糖薑水,都出來了。這種細節描寫的效果,就是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得不信。

    原來有一個警察,是我在武警當兵時遇到的。他是公安的預審員,專門審犯人的。因為執勤的原因,我們有過接觸。他曾經跟我說過。一個嫌疑人在敘述事情時,越是把細節說得真切流暢,就越容易是在說謊。因為,正常的事情,人們在回憶和重訴中,常常忽略細節,比較情緒化,需要提示,才能回憶起當時的細節。細節流暢的描述,跟作家的寫作一樣,是意識加工的產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