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九十四章 嚇人的秘密(2/5)

    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引言都大體正確,但會有可能會給你推導出有嚴重傾向性的錯誤的結論,這是當今騙術的常用技巧。把已有的事實誇大,脫離某個規律的適用範圍,將個體特殊當成一般普通對待,孤證立論,都是沒有邏輯的表現。而中國人,恰恰缺乏邏輯思維的訓練,最容易上這個當。如果利用這個思維弱點賺錢,相當於收智商稅。

    他繼續說到:“大家都知道,周文王作《周易》,中華文明正式係統化,這是道統的確立。周武王統一天下,這是法統的確立。此時,道統與法統的一致,導致中華民族從此確立起來。中華民族是文化立國的,因為是個多民族國家。讚同這個道統的,就是我族,不管其血緣。這是中華民族構成方式與其它國家的不同點。這也是中華文化偉大的最典型的例證。”

    這段話,如果是平時閑聊,大致可以,但作為專業嚴謹的學術發布,是欠妥的。其中有許多推導不明,許多概念不清。

    “八百年天下,周朝分東周和西周。興旺的是西周,衰敗的是東周。孔子崇尚的禮,崇拜的周公,都是西周的事。而東周,已經是列國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根本沒能力控製國家,有名無實。以至於長江以南的楚國不服周,有問鼎中原的野心。”

    如果一開始就說假大空,別人是不會相信的。尤其對於在坐的老江湖而言。一開始說些正確的理論,有利於打消大家的戒備心理。在這點上,蔡老師把握得很好。

    我有時想,假如蔡老師沒有學道的經曆,不是一個書法家。這個人哪怕在街上算命,生意也一定很好。哪怕進入某個傳銷組織,也可以當上講師。聰明人如布袋中的錐子,總是要露出鋒芒的。

    “為什麽叫東周?為什麽叫西周?因為定都位置不同。強大的西周,定都長安;衰落的東周,定都洛陽。都是周朝,兩地都是黃河流域。都是曾經的古代都城,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呢?”

    用定都位置證明王朝興衰的理由,是不是牽強了些?我估計,他要開始走偏了。

    果不其然,他接著說到:“我們研究發現,以長安為中心的都城,大都代表著中國最強大的王朝。其餘的古都,都沒有這個特征。比如洛陽,開封,杭州,南京等等。有人或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問北京如何。各位先生,注意我們的定義,我們是說一千年以前的事,而北京首作都城的元大都,不過六百年。”

    這一通說法,似是而非,確實比較唬人。

    “發現現象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通過現象看本質,才是研究者應有的態度。是什麽原因什麽因素造成了這個格局呢?即使從周朝算起,到一千年前,中國兩千多年曆史,為什麽有這樣一個規律呢?”

    本身他總結的規律就有點問題,他還要推導出答案,估計就更不靠譜了。

    “其實,東與西的區別,在於與秦嶺的遠近。我們選取了四個城市,也就是四個古都,來重點研究。西邊的有長安和鹹陽,東邊的有洛陽和開封。大家注意到沒有,長安和鹹陽定都的朝代,幾乎占據了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大家想一想,秦朝、漢朝、唐朝,對不對?”

    大家紛紛稱是,這是常識,隻要是中國人,對這三個偉大朝代都不陌生。

    “為什麽?因為相較於其他地方,長安和鹹陽,離秦嶺近。我們前麵說過,昆侖山是祖先和神靈居住的地方,是風水的發源地。但風水的興盛地,當屬中間的山係和水係,秦嶺和淮河,要不然,它們是成不了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