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有用的問題(4/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主講佳賓說到:“莊總給我上了一課,讓我對易經有了一個比較合適的把握。哲學上的事被他講過了,我就不重複。為了讓問題變得有用,我來講現實。”

    他一邊說一邊在他電腦裏找資料,很快,大屏幕上出現了一組組圖片,是各國gdp近五十年來增長速度的對比圖。

    “大家看看,各國的發展曲線不是直線,也沒有穩定的斜率,說明什麽?說明各國發展的速度不均衡,中國在近三十年,曲線變得異常陡峭,這是我們發展進入加速階段的表現。”

    “波穀的人無法理解上升的力量,頂峰的人會習慣對世界俯瞰,這就是認識上的不均衡。如果我們還不太理解的話,我打個比喻。比方各國都是運動員,在參加一個沒有盡頭的長跑競賽。”

    說到這裏,大家議論到,這個長跑競賽應該是分階段的。比如說我國清朝末年後的幾十年,應該是帶傷下場的休息期。

    “正如大家所言論的一樣,帶傷下場的人,除了自怨自艾的否定外,估計在別人眼中,就是任人欺負的可憐。當然還有衝得過猛的人,突然體力透支,倒在地上休克的,需要很長時間醒來。”

    “在奔跑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隨時在發生變化,當你試圖理解一個落後者時,他可能隨時以超越者的麵貌跑到你的前麵。”

    這個比喻,跟我原來寫的《奔跑的中國》大致上差不多,我很熟悉。

    “我們認識世界時,有兩種習慣,一是拉長時間區間,看較長時間的規律,但你看我剛才的圖像,好像用五十年的時間間隔,也不能說明後麵的五年。還有一種習慣,就是用空間的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定位。比如定位自己,用我跑在12號與9號之間,但相互的位置關係在發生變化,這種定位也很短暫。”

    對啊,認識事物,我們大體上都是這兩種方法。曆史地看,對比地看。這有什麽不對嗎?

    “如果處在同一個奔跑群體內,這種看法大致上可以,但在不同的方陣中,這樣看就不對了。比如,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對比,就很困難。我們說小日本欺負大中華,這是農業社會的對比,喜歡用地域和人口來比較國力。而實際上,當時我們處於不同的方陣,也就是不同的發展模式中。應該這樣解釋:一個新興工業國欺負一個古老農業國。”

    對的,工業化國家的運行模式,生產模式,戰爭模式,所造成的差距不僅僅是武器的差距,更是模式上的差距。在同一張試卷上,中學生欺負小學生,贏麵很大,哪怕這個小學生天資聰穎。

    “誰知道,同時迎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中國,擁抱了全球化,這樣的形勢,列祖列宗遇到過嗎?沒有,古今中外都沒有。三化同時來,別說你看不清,任何人,包括我接觸過的大領導,都不敢說自己能夠看穿。但是,聰明的人總是有信心,知道這是發展而不是災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幹!至少你也要對這種風馳電掣的時代,保持著喜歡。”

    這才是結尾,這才是收獲掌聲的時候。雖然中間有很多討論被我忽略,但我至少感受到了聰明的人,有信心。我們何必要墨守陳規,把自己搞得苦大仇深的呢?

    散會後,大家在外麵的休息處交談和喝茶,此時主題已經變為社交了。也有跟我打聽手機生意的,也有好奇來問我溫州工廠的。當然還有一個家夥很搞笑,他問到:“你原始資本是從哪裏來的?”

    “腦袋,他腦袋是個金庫”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剛走過來的主講佳賓,搞得我們都笑了。他問了問然然公司的情況,我按我的觀察簡單回答了一下,然後我總結到:“他們嚴格按你的說法走上了擴張之路,擁抱電子技術的一群年輕人,將頭腦中的價值變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