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三十一章 斷手人迷蹤(1/5)

    已經有人到青羊宮外擺攤算命了,我又走了一圈,沒有發現,我得到裏麵瞧瞧。

    這幾天我有意沒刮胡子,在鏡子麵前,胡須黑得稍有明顯了。我看到了完全不同氣質的自己。有點文藝,有點二逼,還有點不修邊幅的特點。

    成都的天氣,陰天居多,不適合長期戴墨鏡,我換了一幅平光眼鏡,居然大大地改變了自己的形象。我覺得偽裝不錯,別人應當認不出我來。

    我在這外麵已經轉了兩三天了,沒發現他的蹤跡。我其間接到毛隊長的電話,告訴我,張繼才老家沒人,他也沒有子女和家庭,老屋還在,但人早就不知道哪裏去了。據村民回憶,最後一次見到他,還是去年清明節,他回來隻給祖墳燒紙,也沒跟村民有交流,就又走了。

    那條線斷了,隻有靠老隋提供的青羊宮這條線了。

    進入宮門,道教特色映入眼簾,各種神仙,彩塑敷金有鼻有眼。

    正門進來,過門廳門神,迎麵一個廣場,對麵一殿,上書四個大字:丹台碧洞。金底黑字,雄渾流暢,氣度不凡。正門三開,橫闊十丈有餘;重簷兩層,高差一半比例。內有金色祖師,外有香台餘煙。

    廊柱有字,金色黑底對聯一幅,恰與巨匾相反,也還映襯;廣場有台,紅砂雕龍石柱兩根,倒是中軸對稱,不顯突兀。

    上聯是“皎月明呈法二仙度人度已”,下聯為“丹台碧洞師萬物無我無他。”沒看見橫批,也許是以殿名為橫批吧。要是我給他安個橫批,大概合適的,就隻有“道法自然”。

    此殿內,除了一個看守的道士和幾個遊客,非常空蕩,我接著向下走。來一殿前,門上匾額“興行妙道”,廊柱對聯上聯是“門外荒塚何累累,儻令枯骨有知,應歎富貴功名轉眼盡入邯鄲夢”,下聯是“此中還丹真上上,幸已金身不壞,任他桑田滄海放懷常醉嶽陽樓”,這大概是供奉的呂洞賓了,當年他的詩“昂聲飛吟過洞庭”,就是發生在嶽陽樓醉酒事件之後的。當然,這其中有個插曲,一個叫白牡丹還是叫紅牡丹的美女,差點讓呂洞賓破了法力,這是他最後一次考驗了。

    拋棄愛情,就能成就神仙嗎?我表示懷疑。

    此殿前麵有兩隻麒麟,分不清公母;殿門右下畫一把蒲扇,搞不懂意思。殿內有精致小閣,內座祖師衣履如新,道貌岸然;兩邊立少年童子,對視大眾神情嚴肅,姿勢正規。

    我不知道這是個什麽規矩,殿內有個工作人員模樣的人,居然是個中年婦女,還穿著紅色的衣服。這是存心要呂祖好看?

    幾乎沒有遊客,道教的衰微,可見一斑。

    此殿後麵,有大型壁畫,大概是仙女聚會的意思。後門之上的匾額,也與母性有關。觀音菩薩,在道教,也叫慈航道人。

    門匾“神恩慈隆”,門邊對聯分別是:“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這個對聯,實用性很強,關於黃梁美夢的故事,也深入人心。

    這個故事本來是告訴人們,世間繁華如過眼雲煙,是靠不住的,要看得淡。但是人性就是這樣,即使知道它會逝世,但也想短暫地得到它。沒有親身經曆過繁華,哪有能力品嚐平淡?

    有好事者經過黃梁,也寫了一首詩,道盡了人性本質。“貧寒書生到公侯,縱使一夢也風流;如今我打黃梁過,要向先生借枕頭!”

    還有一個故事,寫明入道之曆程。有一個老和尚,自歎一生錯事太多,修行阻力重重。一次在路邊收養一個遺棄的嬰兒,打算以其處子之身,培養其純潔德性,可期此處子,今後修行無阻礙,得道成仙。孩子養到十幾歲,從未見生人,不知世間事物,道德可算潔白無暇,戒律可算絲毫不犯。老和尚視為聖種,百般教育嗬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