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一十六章 心理的彈性(2/5)

    單產上升不了,就得擴張土地,用多餘的勞動力組建軍隊,搶奪別國的土地,就成了各國現實的需求。春秋無義戰,都是為利益。

    為搶奪為自保,就得有大量軍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賦稅增加就成了不得不幹的一件事。但是,農業的生產率相對恒定的情況下,稅收是有邊界的,政府就是想強征高額稅收,也往往行不通,導致各國的稅率大致都在那個邊界的平衡點上。至此,各國的實力,也保持了大致的平衡。這種平衡是幾百年的平衡。要麽有新的製度改變稅收格局,要麽有新的技術改變農業產出,這種均勢是不好輕易打破的。

    技術上,由青銅器向鐵器過渡,這在各國幾乎在時間和規模上相似,各國也沒有比較優勢。也產生了魯班、墨家等科研人員和團體,但他們對生產的貢獻也不是很大。因為當時各國的威脅太直接,最聰明的人,往往把最新技術,運用於戰爭了。當然,中華民族是一個早熟的民族,農業發展的模式,從那時起直到一兩千年後,都沒什麽革命性的進步。不是說我們後來的人笨,而是說古代的祖先太聰明,他們發明的技術,可以保持兩千年不落伍。

    關於戰爭的技術,產生了巨大的進步。比如越國的鑄劍冶煉技術,在今天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仍然令人敬畏。也產生了巨大的技術工程,比如鄭國渠,比如都江堰。

    變化是從商殃開始的。如何富國呢?在土地麵積相對恒定、生產率相對恒定的情況下,受稅收邊界的約束,不能擴大稅率,如何提高國家的財政狀況,在建立軍隊時才能有與他國巨大的比較優勢,他從製度上做文章。

    郡縣製,法家思想,編製出全國統一的管理機製。直到今天,郡縣製也是中國政府組織結構的基本框架。全國政權高度統一後,雖然沒有提高稅率,但提高了征收效率。

    當其它國家有巨富偷稅時,有諸侯免稅時,有地主瞞報收入和土地麵積時,等於流失了國家大量的稅收,讓豪強更強,人民更窮,國家更弱。郡縣製克服了這一點,打擊豪強,提高稅收征收效率,極大地充盈了國庫,為建立強大軍隊奠定了物質基礎。

    提高征收效率,也就增大了中央集權,與傳統豪強的矛盾不可調和之時,就是商殃被車裂之日。

    人類的曆史基礎,從來就是經濟基礎,從來就是物質的。我們的藝術作品歌頌英雄,我們的文學曆史誇大某個人的精神作用,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懂經濟,自己擅長什麽就吆喝什麽,所以造成我們今天這個局麵:有人認為某個曆史的走向,是某人意氣用事的結果。就某件具體的事來說,是有的。但對曆史的大趨勢來說,經濟方式和技術能力,物質因素,總是決定性的。所以,當我們學習劉邦的曆史時,讚揚韓信的多,讚揚蕭何的少,這是不對的。照我看來,一個蕭何,至少可以比得上兩個韓信。

    我把經濟學的觀點,結合到看二十四史的體會之中,得出很多與前人評論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我的東西對不對,但我覺得有意思。

    彈性,這個詞,原來是物理學的,後來進入經濟學,但最近,我發現也可以借鑒這個詞,來解釋心理現象。

    彈性,是指頂點與底線之間的距離和伸縮空間。但在心理上,有人被壓縮了,卻彈不起來,那是因為壓縮力度過大,超過了他心理的承受能力,彈性失效,心理失去平衡。這就是底線。一個人在心理無限膨脹時,會踢到社會的鐵板,被社會絞滅,或者自我瘋狂,被自己冒頂,進入狂躁之中,這也許就是頂點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