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一十六章 心理的彈性(1/5)

    經濟學與數學結合後,用一個事物的極限,來計算其邊界。比如稅收的頂點和底線是什麽?這是一個極限問題,如果按數學方法來算的話,稅收的底線可以先設置為0%,頂點可以先設置為100%。

    比如如果稅收趨近於0%時,等於所有公共產品不存在,國家不存在,法律不存在,就可以反推出現代市場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稅收趨近於100%時,商業活動全部虧本,市場活動不賺錢,生產停滯,市場死亡,也是不可能的。

    這隻是理論上的初步設計,然後進行計算。計算很簡單,現實條件中來,從曆史數據中來,甚至可以簡單統計曆史及今天各國的稅收稅率後,得出最高值和最低值就行。拉弗曲線也是沿習統計數據加計算的方法,得出了結論。

    當我們聽到很多關於明君都是輕瑤薄賦、藏富於民的說法,並把文景之治拿來舉例謳歌。這其實是不講科學的說法。南宋時期也受其害,經濟那麽發達的國家,政權不穩定,對地方勢力控製不力,軍隊建設不力,對付北方侵略更是不行。稅賦過於輕,不利於國家政權建設,更不利於抵禦外敵。

    要知道,文景之治時,雖然稅率低,講究休養生息的國策,那是在恢複生產力時提出的,因為當時人民太窮了,經不起重稅。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對匈奴的投降政策,讓太後自貶身份討好匈奴狼主,這樣的投降信,讓漢武帝看到了,都覺得是奇恥大辱。

    當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時候,需要輕稅賦;當要強大國家機器準備戰爭時,稅賦必須高。這才是規律。當然高也有頂點,如果綜合稅賦超過50%後,社會生產積極性就被抑製,整體的生產力水平就會下降,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

    在中國古代社會,稅賦的主要來源是農業,農業的利潤率是勞動力換來的,盡管中國古代的農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但它的生產率是很難提高的。如此,它的稅收邊界是幾乎一個恒定的值。比如古代有什一稅,也就是稅率為十分之一。比如周朝的井田製,九塊一樣大小的田,正中間一塊是公田,也相當於稅收,相當於九分之一。

    如果稅收遠遠超過這個邊界,借用需求價格曲線的一個術語,就是超過生產率的彈性係數,這社會崩潰。

    要富國強後,就得增加稅收;稅收的過度增加,又會變為民貧國弱,曆史就在這個彈性係數中拉鋸。

    最有意思的春秋戰國時期。當孔子試圖恢複周王朝早期禮樂製度時,他忽視了一個巨大的經濟問題,那就是輕賦稅的不可能。君臣和睦,百姓安康,這當然是一個好理想。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強盛與百姓安康,往往是矛盾的。所以,孔子的理論行不通,惶惶如喪家之犬,受困於陳蔡。

    在那個時代,民富與國強不可兼得。周朝的時候,天下還有大量沒有開墾的荒地,人口也不太多,發現生產可以攤大餅,鼓勵生產積極性,可以在擴大土地耕種麵積和發揮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說,國家在不提高稅率的基礎上,由於社會糧食總產量的遞增,國家財政的收入也在增強。這種生產要素擴張的條件下,是可以實現國富與民強的雙贏的。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可供開墾的農地,潛力很小。也就是說土地麵積無法成規模擴大了。另一方麵,勞動技能,或者說技術進步,並沒有改變生產方式,也不能為提高糧食單產帶來巨大效益。而且,人口劇增,同樣的土地養育更多的人口,矛盾就產生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