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十二章 偏見的形成(2/3)

    高妍的迷惘是另一種原因,來源於認知障礙。她的父母盡管非常優秀,但也未受過高等教育,對教育的認識有誤區,認為教育有捷徑:送到教育最發達的美國,彎道超車。當然,她父母也有現實困難,為了企業,沒有教育女兒的時間和條件,現在,他們也意識到,從小教育的缺陷是無法彌補的。對於高妍本人來說,並不是在美國從來沒有學習,但她這種淺嚐輒止的學習,隻能學到一大堆標簽和比方,既沒有概念和數據合成的知識點,也沒有係統的分析思維體係。所以,在美國沒用的知識,回國更難以解決任何問題。認知困難造成了她回避認知,拒絕學習,那麽,一個既不做事又不學習的年輕人會幹些什麽呢?隻有玩,美其名曰:人是追求快樂的動物。這又是一個標簽。

    當然,實踐給了她教訓,每次所謂的短暫的歡樂,帶來的是長時間的空虛和疲憊。她的路在哪裏呢?我估計,馮姨高叔隻不過想維持現狀,止損,找個好女婿接盤。

    那麽,除了立場偏見和認知偏見以外,有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如果有,那是欲望嗎?就像我跟喬姐,我無法認知這段感情,是因為被欲望蒙蔽了雙眼嗎?這種欲望是基於肉體還是基於某種精神需求?我找不到原因。

    在許多宗教中,要求禁欲,是為了克製欲望對精神的幹擾,但愛情分明是兩者都有的。當然,從常識來說,對理智影響最大的是欲望。看一個人是否有幸福感,隻要簡單地分析他欲望與現實或者欲望與能力的關係就夠了。如果欲望大大超過現實條件,大大超過能力之外,那麽,這個人一定是不會幸福的;如果現實條件能夠滿足或者通過能力努力能夠達到欲望的目標,這個人大體就是幸福的。比如一個苦行僧,他對物質的欲望僅限於能夠生存,那在現代社會中,是很容易滿足的,他的痛苦隻在精神層麵產生,但由於其精神又被宗教教義所依托,所以產生痛苦的機會就很少了,故而,他們大體上是幸福的。

    但這種幸福是否是自欺欺人呢?那就要從理智上判斷了。如果要長久地擁有善甚至美,必須有真的依靠,而求真何其之難。比如我的老師董先生,他雖然對周易預測的能力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他也無法窺見周易真實的大道。周易給他帶來了財富、帶來了預知後事的從容,但帶來快樂了嗎?我沒看出來。也許增加了他某種痛苦,對這種道的追求求之不得的痛苦。他也企望我在這方麵有所成就,也是對他的追求的一種寄托和延續吧。

    認知的建立是各種實踐和概念建立起來的,所以認知無法超越實踐和概念本身。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也經常被語言所束縛。從絕對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活在偏見之中。要通過語言、概念或者生活經驗來判斷一個事物的實質,是不可能的。難道求真是不可能的嗎?那麽,這麽多聰明人追求大道的努力,難道都是傻?

    有一個很好的比方,比如認識汽車,按西方科學的方法,應該認識出它的各個部分及組成關係,但是兩萬多個零件分析完,也沒有任何一個零件可以單獨擁有汽車的本質。汽車是一個組合關係形成的,與零件的本質完全不同。所以,按科學分類的方法來理解汽車,是不可能的。那麽,是否像東方整體模擬的方式,通過它的外形通過它的功能來定義呢?外形定義也可能混淆了汽車模型與汽車的區別,功能定義也可能混淆了汽車與火車馬車的區別。除去關係,所有事物都沒有它固定的本質。所以,我最佩服馬克思主義者對人的定義: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