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四十二章 偏見的形成(1/3)

    偏見的形成

    如果沒有信任的老師來指導,正確的結論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學習經典和觀察實踐。在任何生活場景中,要保持清醒的反思能力,用似乎的上帝視角或叫做第三隻眼來觀察思考。在讀書學習方麵,深刻領會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曆史淘汰的傳統經典,以吸取過來人的精華。

    但是,偏見也是從這兩個問題中產生。

    來源於實踐生活的偏見,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比如,我第一次接觸金姨時,就覺得她應該是粗俗的。但仔細一想,有點不對,這就是偏見。不能因為某人是暴發戶,就理所當然認為粗俗。她豐富的感情、大膽的追求、堅定的選擇、精明的盤算,顯然是她優秀的地方,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水平。大家想當然的認為新富粗俗,有可能是對發財者的嫉妒。

    來源於學習思考的偏見,就是對無法認知的事情拒絕。比如,我在學習時,經常碰到一些中年知識分子,墮落為憤青,指責中國這也不好那也不行,仿佛,真理在某個外部的國家或他自己的頭腦中。其實,按理智來說,找問題容易解決問題難。況且,他們找的問題大多流於表麵。其實,是他們知識結構老化而無法係統分析世界的變遷。不能知變成了不可知,拒絕就成了他們的常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理科生就好多了。當李茅碰到問題時,他不先作價值判斷,而是思考解決辦法或者主要原因。

    大師們宣揚一個高深學問或新的發現時,對內行用概念或數學模型來推演,對外行,有兩個途徑:一是打比方,形象地類推。二是貼標簽,簡化認識的過程。這兩種方法都帶來信息失真,但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外行就是外行,扯多了反而更說不清。

    在打比方上,愛因斯坦解釋相對論時用了一個例子:與妙齡女郎呆一個小時感覺長?還是與一個老太婆呆一個小時感覺長?如果你覺得自己聽懂了相對論,那就成笑話了。你得讀懂公式,得知道概念。

    在貼標簽上,笑話就更多了。這是文學家的長項,比如:《裝在套子裏的人》,多好的標簽;比如《阿q正傳》,多形象的標簽。但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是多麵或者是複雜的,不是任何一個標簽所能概括的。文學是將人物典型化,標簽可以突出性格特征,無可厚非,也容易取得大量讀者的共鳴。但是對社會學問題或科學問題,這種失真就是不可原諒的。

    很多小知識分子,所謂小,一是指格局小,二是指知識結構容量小,三是指心眼小。以為掌握了比方和標簽就掌握了知識,凡是無法貼上標簽和無法打出比方的東西,他們都要反對,其實是認知障礙帶來的拒絕本能反應。

    在與小蘇的接觸中,我發現了某種實踐認識錯誤殘留,盡管他是理科生,但由於出生貧困,所以對富人有本能的偏見。他倒不至於有基於嫉妒的仇富心態,但他總似乎覺得富一定有某種機竅、某種捷徑。其實,機竅和捷徑隻不過是條件和時機成熟時的把握結果,並不是無條件的憑空產生。不能說得到某個咒語或會一兩句行話,就可以無往而不利。手執利器,可以披荊斬棘,但不足以支撐江湖縱橫。當然,小蘇是個聰明上進的人,經過學習和工作的訓練,他也開始變得踏實,也就是麵對實踐的大氣,成功雖然有機緣,但必須有紮實的工作和不斷的學習墊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