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十一章 轉移新陣地(3/3)

    最掙錢的經濟學家在華爾街,他們參與的遊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零和遊戲,在股市漲跌中撈錢,他賺的就是你虧的,這類似賭博;二種是賭預期,在公眾預期產生之前先把錢撈走,等大家追風時,他已經上岸。這即使不是玄學,也類似於心理學了。

    那麽,今天的經濟學還是一門科學嗎?如果是,那麽隻有談發展的才是真學問,談零和的就不是大道了。

    我們看經濟學怎樣談發展:用解釋過去的事來預測未來的事,用別人的事來解釋自己的事,這個方法有個巨大的缺陷:恰恰忽視了社會的巨大變化和發展以及個體的特殊性。

    但科學的實驗是可以重複的,經濟學的現實卻不可重複。這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巨大障礙。

    當然,這類經濟學也不是沒有意義,但它必須在特定的環境下才可能成立。數學講公理,現代經濟學也有假定。比如,假定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都是理性的。但這個假定就太不符合我們的經驗了,比如買彩票,從理性的概率上講,中大獎的機會極其渺茫,但有人還樂此不彼。這是因為對不確定預期的巨大誘惑而造成了他的不理性嗎?也許,對於他們來說,隻有買彩票這一個途徑才有可能實現暴發?人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這是理性嗎?

    我認為,經濟是社會的現象。而社會活動的真正單元是人,而不是產品、貨幣、價格等。為什麽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背離?是因為它們對經濟活動的主體嚴重的忽視:人。

    人是由現實塑造和心理推動的,我要喝酒是因為啤酒價格便宜嗎?是因為我想喝酒!

    我們在觀察中外曆代巨富總結自身經驗的過程中,發現經商的強調:誠信;製造的強調:品質。這些總結方向都是對的,因為他們針對的主體都是:人。

    那麽,行為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就可以解釋現實嗎?不一定。人的行為模式有多種驅動力,在不同時機和場合有不同的表現特征,很難給出可供計算的簡單模型。如果可以數學建模,那也隻是在某個特定的場合某種特殊的交易適合某類特殊的人,不具備經濟學的普遍意義。發展經濟學是用前麵的發展規律指導後麵的發展實踐,因為文化背景和、生產方式和人們執行水平的高低,各國也顯示出巨大的差異。比如廣西有北海這樣的良港,但是北海至今沒有起色;雲南旅遊資源比四川豐富,但是品質和收入並有距巨大。這是人的差異,並非發展經濟學所能解釋。

    但是,上這樣的課也不是對我沒有啟發。它給了我一些新的詞匯和概念,也給了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一些思考方法。比如,這個教授在講計劃生育時,就講到“越窮越生”這個現象,他認為,這是窮人的理性選擇:在養老無法靠政府保障的情況下,隻能依靠女子;在無法給子女優質培養或優質資源的情況下,隻有靠多生,靠概率取勝,萬一有一個子女成功了呢?養老不就有靠了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