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雞零狗碎

第20章(3/3)

    到了清朝,皇帝進步了,自己就有愛詩如命的,像乾隆一個人作的詩傳下來的據說就有四萬餘首。不過他一愛詩不要緊,詩人的腦袋可就有點危險了,幾十上百的文字獄出來了,連“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樣的風月詩句,也被上綱上線為惡毒攻擊清朝皇帝的“盛世修書”。詩人的話,還就是被真真切切地當了真。

    詩人的話被當真,詩也就沒了。

    文人的舌頭(1)

    文人的舌頭是惹禍的根苗,也是謀生的工具。姑不論眾多三家村學究、私塾的教書先生,無日不賴這根舌頭為自家換取衣食,就是那些混到廟堂之上的士大夫,無論晉升還是保級,舌頭都是離不了的。我們曾經有過遊說得官的年代,那時候的張儀,在被人暴打一頓之後,醒過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舌頭還在嗎?有了舌頭,就擋不住人家滔天的富貴。後來得官之途改道了,從推薦變成考試,但做官的人,還得要會說話。

    做官首先要建言,對政務提出建議和看法。建言當然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但開會的時候,總要說話,這時候麵對麵地對話,顯然更要緊些。其次是拍馬,拍馬也一樣可以有文字的形式,但直接拍,當麵拍,畢竟立竿見影,喜笑顏開。其三是“忽悠”,想法讓別人相信你,同意你的看法。這當然非得直接而且當麵才會有效。

    不過,但凡要說話,就有風險,馬屁也有拍到馬腿上的時候。某些居心叵測的皇帝,比如朱溫和朱元璋,還經常設套引誘臣子來拍,然後安個欺君的罪名殺了。比如朱溫就曾經跟臣子說,柳木做車軸好。臣子馬上附和道:當然好。朱溫馬上大怒:你們玩我,柳木怎麽能做車軸,車軸必須用棗木做!於是附和的倒黴鬼就真的變了鬼。至於建言和忽悠,危險就更大,尤其是麵對君主的時候,伴君如伴虎,不知道什麽時候碰了哪根龍須,人家龍顏大怒,自家吃飯的家夥就沒了。所以,清朝的三朝元老曹振鏞說,做官要多磕頭,少說話。少說話還是得說,為了防止說錯,唐朝的蘇味道告訴你要“模棱”,含含糊糊,藏頭縮尾,到處留下活扣,見機行事,看風轉舵。這些說話的“經驗”,一提起來大家就痛心疾首,大批特批,說實在的,其實這些招數,多半是皇帝老兒逼出來的,又要讓人說,說錯了就要挨整,不想點轍可怎麽混呢。

    文人的舌頭(2)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