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雞零狗碎

第4章(2/3)

    在西太後臨死前,時人評價晚清人物,說袁世凱是有術無學,以後事觀之,不可謂言之不預。

    袁世凱的“選舉”

    “選舉”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指的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到了近代,由於日本人的摻和,才變成了今天這種投票選領導人的意思。所以,當西方政治意義上的選舉在中國落地的時候,大家一時間都不習慣,選舉人怯怯的,被選舉人慌慌的。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民國第一個正式總統,就是這個樣子。

    其時也,袁世凱已經打垮了國民黨的武裝反抗,勢力達到頂峰,除了少數國民黨精英之外,全國上下,無不視袁世凱為收拾殘局,使中國導向安定的唯一強人。後來袁世凱稱帝時的反袁英雄蔡鍔、梁啟超等人,此時都在為袁甘效犬馬。國會中,雖然國民黨議員近半數,但民初的國民黨原本就是為了選舉而拚湊起來的雜燴,真正對袁世凱有點想法的死硬分子,此時死的死,逃的逃,逮的逮,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安分守己之輩,心裏早就對袁世凱服軟了。服軟的標誌是國會的程序改變,按西方的規矩,國會應該是先製憲(製定一部憲法),後選總統,斷沒有顛倒過來的道理。但袁世凱為了早點登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非要先選總統後製憲,國會居然答應了,為了選總統,先炮製出一個本應屬於憲法一部分的“大總統選舉法”,投票通過。選舉按照袁世凱的意願進行,而且幾乎等於是沒有競爭對手,按道理,到了這個份上,袁世凱對總統的歸屬應該放心了,可是,不。

    1913年10月6日這天早上,國會兩院議員們的屁股剛剛在椅子上坐下,就發現國會外麵來了黑壓壓一大群人,把國會大樓圍得水泄不通。來的人號稱“公民團”,個個進退有據,號令嚴整,腰板筆直,分明是換了便裝的軍警。“公民團”的人數,據當事人說,有幾千或上萬。人雖多,但大家嚷出來的卻是一樣的話,那就是:如果今天之內議會不將國民期望的總統選出來,就別打算離開國會半步。就這樣,在“公民團”的重重包圍中,議員們開始投票選總統,第一輪,袁世凱沒有達到法定的四分之三多數,第二輪還是如此,不得已要投第三輪。這時候,天色已晚,議員們一天滴水未進,渴餓難挨,最後實在撐不住了,總算是把袁世凱選成了總統。當他們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