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雞零狗碎

第1章(3/3)

    現在我們該知道了,在“五四”以後的二三十年代,軍閥們還真是做了不少事情,而這些事情對後來的政治以及政治文化一樣具有影響。宗教式的團體凝聚和控製,後來有過;農村的行政化和社會化組織控製,後來有過,甚至連“村幹部”這個名詞,還在叫著;個人迷信和崇拜,後來也有過,連像章我們都佩戴過,每人還不止一個(古代的皇帝也搞個人崇拜,但人家想不出像章的高招)。

    思想家和知識界創造著曆史,而軍閥、土匪、馬賊、幫會龍頭、兵痞以及各色鄉村能人也在創造曆史。在一個處於動蕩的前現代國家裏,後者的能量從來就不比前者小,影響更不比前者小,恰是因為動蕩和變化,使得這些人格外地活躍。可惜的是,我們的曆史學家卻很少注意過這一點。中國政治的資源,其來源其實不盡是西方的,日本二道倒的,俄國二道倒的,還有本土的,本土的也不盡來源於典籍和先賢,還有不少其實真有點下三爛。

    曆史就是這樣,養料吃下去可能會吐,但不耽誤把垃圾當點心吃。

    張氏父子頭上的光環(1)

    在國共兩黨的曆史敘事中,北洋軍閥都是白鼻子的角色,不僅挨批,還要挨罵。而北洋軍閥中,某些角色由於出身和表現的緣故,在一般人看來,印象則格外地差,奉係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便是其中的一對。

    當年土匪出身的軍閥不少,但最出名的兩個,一南一北,南有幹帥(廣西軍閥陸榮廷,字幹卿),北有雨帥(東北軍閥張作霖,字雨亭),相比較起來,陸榮廷曇花一現,很早就從政治舞台上消失,而張氏父子,則縱橫天下幾十年,1924年以後還當了北京政府將近四年的家,身材瘦小、其貌不揚的張作霖,最後還做了一回安國軍軍政府的大元帥,按他的愛將吳俊升吳大舌頭的話來說,也算是當了一回皇帝。

    不過,在當年,張作霖這個胡帥,口碑卻不怎麽樣。同樣是動靜大的軍閥軍隊,直係的吳佩孚、馮玉祥的兵,甚至段祺瑞的西北邊防軍,在老百姓眼裏的印象,都比奉軍好,道理非常簡單,奉軍的紀律差,軍隊裏收編的土匪痞棍多,走到哪裏,都免不了雞飛狗跳。這種狀況一直到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輪到張學良當家,也沒有多少好轉。著名的“三不知”將軍張宗昌,就是奉係的大將,在他統治山東期間,發的軍用票不計其數,收編的土匪也不計其數,他和部下糟蹋過的女人,也不計其數。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