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

第60章(1/2)

    嚴格地說,這時期的農民騷動與起事還是相當頻繁的,也出現了自己的武裝組織,如紅槍會、大刀會、神兵等,但是多出於一種求生、自保的掙紮,其政治意向模糊而變動不居。最典型的是白朗起義,這場以農民為主體的北洋軍閥時期最著名的民間起義,十分明顯地帶有這一時期農民意識遊移、飄忽不定的特征。起義的初期先是具有反共和色彩;在革命黨人與袁世凱交惡之後,由於革命知識分子的參與(但從未起過主導作用),起義又披上了反袁和維護民主共和的裝飾;白朗自稱“大都督”、“總司令”,提出了“平等自由”的口號(白朗能接受這種口號,可見其求新之念未息)。白朗義軍焚掠過外國教堂、公司、醫院,但俘虜的外國傳教士卻又都釋放了。無論旗幟上寫著什麽,他們的主導意向還是“打富濟貧”,“每到一處,隻劫掠官家及紳富財物。”一個外國學者說過:“曆史說明,平民在麵對絕望的情境時,將奮起對抗。同時,他們未能成功地形成有組織的反抗,或進行有效的下一步反抗行動,乃是由於平民缺乏掌握及操縱契機的能力。”白朗起義正是農民陷於絕望之境的諸多反抗中最成功的一個,但仍然難成大器,在近代化的臨界期,古老而單純的農民起義已經不再具有“掌握及操縱契機的能力”。

    平心而論,民國的最初的光景還是多少有些新氣象的。當時的報紙曾這樣描繪民初的世態風情:“共和政體成,專製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製成,舊官製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盤雲髻興,墮馬髻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愛華兜興,女兜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片卡興,大名刺滅,馬路興,城垣卷柵滅,律師興,訟師滅,槍斃興,斬絞滅,舞台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但這至多是沿海都市的光景,廣大農村實實在在沒有多少變化。風氣開通一點的沿江沿海地區,還多少有些剪辮放足的跡象,至於內地,則風物依舊,看不出一點“鼎革”的模樣。英國人丁格爾在民國元年徒步遊曆雲南後,不禁感慨係之:“予遊曆雲南全省,觀其政治社會道德神教一切情狀,與沿江沿海各省截然不同,似自上古以至今日,永遠未變者。予遊曆至此,恍如置身於二千年之前矣。”據他親眼所見,所到之處“觀其法律之淩雜,鄉民之迷信,竊盜之多,生活之陋,以及其人知識之錮蔽,溺女之慘酷……故中國今日,實不能謂之業已醒悟。”在華北,像“紅豇豆,大海茄,娘們穿著爺們鞋,到家一比差半截,你說邪不邪?”和“中華民國改了良,拆大廟,蓋學堂”,“宣統退位,家家都有和尚睡”,“大總統,瞎胡鬧,一幫和尚沒有廟”這類諷刺、調侃民國放足、興學、剪辮等民俗流變的民謠,朗朗上口,人人傳誦,多少反映出農民心態的某種消極不滿的趨向。這可以被看作為辛亥革命不注意農村變革的一種懲罰式反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