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

第4章(2/2)

    其次,原有的集市體係沒有解體,但卻圍繞著鐵路等交通線展布,形成了新的市場格局。農村與外界的聯係加強了,除了原有的渠道而外,相當一部分農民家庭中出現了出外做工、經商、當兵等與近代化過程有關的新成份,外麵變化的信息通過多重渠道進入農村,造成原有農村社會係統出現近代鬆動。預示著農村社會動員(Socialmobilization)即舊秩序、舊價值的破壞的信號出現。

    其三,小農經濟家庭經營的結構雖然沒有改變,但小農經濟一方麵與地主經濟的聯係依舊,另一方麵卻日益附麗在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網絡之中,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據統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就全國而言,農村家庭的全部生活資料,約有三分之一是購買的,全部農產品約有一半是出賣的,華北地區略低於這個數字,華東地區則偏高。不幸的是農村的商品化卻與日益深重的貧困化相聯係,形成了農村近代化難以克服的資金與市場瓶頸。

    盡管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變化,但總的說來,農村社會的根本性變動尚未到來,新機器、新技術、新式經營在農村雖然不能說沒有,但不過是風毛麟角,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近代化在農村還處於黑暗之中。

    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農民意識觀念呈現兩種似乎相反的外觀。在宏觀上,農民對近代化呈現出敵意、麻木、冷漠的意向,而在微觀上,他們對西洋物器文明的態度,他們的世界圖式甚至於他們的思維方式,都在一點一滴地悄然變化,向著有利於近代化的方向變化。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農民的心態進入臨界狀態,開始從感性上將文明進步與侵略行為區別對待,初步具備了接受近代化的心理準備。雖然,比起知識分子來,農民的進步是不明顯的、滯後的,有時往往隱藏在成堆的謬誤與荒唐之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