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搖晃的中國

附錄(1/3)

    總的來說,民國,尤其是北洋時期的民國,是個色彩斑斕的時代。人人都特行獨立,跟人不一樣,有時特行得崇高,有時特行得猥瑣。

    五光十色說民國

    總的來說,民國,尤其是北洋時期的民國,是個色彩斑斕的時代。人人都特行獨立,跟人不一樣,有時特行得崇高,有時特行得猥瑣。

    民國史北洋時期,給人的印象,就是亂,眼花繚亂。十幾場仗同時開打,幾十個人物上上下下,說東道西。北洋統治不足十六年,光元首就換了好幾位,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作霖。至於內閣,就像走馬燈一樣,平均一年換好幾屆。當過總理的人,能編一個加強排。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實,大家還都沒唱完,觀眾連角兒都沒看清楚,就換人了,跑龍套的,就更無所謂了。

    那個時代,有自律甚嚴的軍閥,比如吳佩孚,也有渾身流氣的軍閥,比如張宗昌。有人辦大學,辦得有模有樣,比如張學良、唐繼堯;有人搞實業,比如張作霖、劉湘、劉文輝;有人搞農村建設,比如閻錫山;很正麵,很值得說。但也有人濫發軍用票,胡亂征稅,田賦預征到了21世紀,強迫人民種鴉片,種得本土鴉片到處都是,進口的印度大土沒人要了,徹底實現鴉片的國產化。連軍閥裏麵,信仰都五光十色,有信仰社會主義的陳炯明,也有信基督的馮玉祥,還有信佛的唐生智和信道的劉湘。

    知識界也是如此,有學問大的泰鬥,也有混飯吃的南郭先生。好大學辦得可以跟西方比肩,爛大街的野雞大學也比比皆是。同樣是海歸,有名副其實的名牌學子,也有克萊登大學的高足。自由主義流行,保守主義也流行,連馬克思主義,一度都是學界的時髦,曆史界不搞唯物史觀,大家都看不起。

    至於風光無限的媒體,更是這樣,有引領潮流的《大公報》、《申報》,也有專門登載明星緋聞和名人醜聞的晶報。媒體人有誌向高遠,參與政治謀劃的高人,也有專門泡胡同,尋找花邊新聞的裏手。張季鸞的社評,每每聳動天下,但《晶報》的流言蜚語,也照樣能害死阮玲玉。一般的上海老百姓,還就是喜歡後麵的花邊,不樂聞大公報的高論。

    那個時代,演戲的喜歡談政治,演半截戲,停下來發表演說,看客居然喝彩。政客喜歡唱戲,不會唱兩口西皮二黃的,就不算那個時代的官人。興致高的,還花了大錢下海做票友。軍人喜歡做文人,不穿軍服,偏愛長袍馬褂,跟文人詩酒唱和。文人喜歡談兵,有機會就穿回戎裝,掛上指揮刀,馬上照相留念。

    大人物都迷信武力統一,無論是袁世凱、段祺瑞和是吳佩孚,甚至包括孫中山。在北邊的要統一,在南邊的也想統一,南統和北統,都是武力統一。但小一點的人物卻想分治,搞聯邦,聯省自治,比如陳炯明和趙恒惕。可惜,想統一的,統一不了,想分治的,也分治不成。所以,那年月最大的問題是,國家實際上是分裂的,大軍閥控製數省,大聲吆喝,小軍閥控製一個縣,也自己當家。中央政府,政令不出都門,市場不統一,貨幣不統一,國家弱,政府窮,最窮的時候,連中央政府各部都發不出工資來,各個駐外使節,下旗回國——因為沒有了經費。好不容易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卻名列末等,隻能派兩個代表。自家的山東,被列強當成戰利品爭來爭去,自己卻說什麽都不好使。更讓人難堪的是戰亂,上千個大小軍閥,你打來,我打去,老百姓沒有一個穩定的統治者。通商口岸還好,但是內地,則飽受戰亂之苦。這樣的國家,離仁人誌士富國強兵的理想,實在太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