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搖晃的中國

第十幕 革命經濟學(1/5)

    革命首要的是錢,沒錢,即使是革命這樣正當的事,也沒戲。革命在前台唱戲,後台站著的是利益。

    造反要花多少錢

    運動新軍起義,要比孫中山等人一貫的輸入型起義,花錢買人起義,要高明些,算經濟賬,成本也低得多。

    幹事就需要花錢,這是經濟學的常識。但是,過去人們一向認為,做土匪打劫是沒本的買賣,隻是風險大點,一旦失手,小命就丟了。再往前走一步,造反似乎也不需要錢,拉起隊伍來,搶政權就是。搶得到就一本萬利,搶不到,大家沒飯吃,一哄而散。所以,像陳勝吳廣幹的事兒,一般也被視為沒本的買賣。

    孫中山的革命黨,雖然據說他們也挺羨慕洪秀全的,但卻不能像洪秀全那樣,先打出旗號,再攻城拔寨,擄掠資財。他們的起義,有點像做生意,先籌集了本錢,買槍械,花錢偷運回來,還要花錢收買參加人員,從幫會到新軍甚至防營,連起義骨幹的活動經費,從交通住宿到吃飯的錢,都得事先準備好。好些革命黨人比如孫中山,原本就是職業革命家,自己就要靠信徒捐款養活,一會兒錢鬆,一會兒錢緊的。籌集一大筆造反經費,實在不容易。但凡黨徒有產業的,多半保不住。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就因為支持弟弟革命破了家。而另一個革命富翁張靜江,也因為屢次需索,累得在巴黎的產業,半死不活。據說,他跟孫中山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一萬、二萬、三萬、四萬、五萬。而孫中山動輒給他發一個C或者E,他是窮於應付。不過,革命黨最大的財源,還是南洋。畢竟,革命黨拉捐款,隻能靠海外華人,而華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東南亞,歐洲和美國要排在第二位。而同盟會中人,在海外資源最多,籌款能力最強的,還是孫中山。隻有孫中山在海外華人中最有人脈。需要提一句的是,當年的捐款,不盡出於海外華人的革命覺悟。好些捐款,實際上是華人對革命的一點賭博性投資。革命黨人在拉捐助的時候,往往會許諾給捐款人一些革命成功後的官銜。當然,這些官銜,在革命成功後,絕大多數都沒有可能兌現。

    凡是涉及錢財,就難免有糾葛。口直心快的章太炎,因《民報》經費跟孫中山撕破臉皮大鬧,背後實際上是部分來自東南和中部同盟會成員對孫中山長期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把資金過多地投向孫中山的家鄉兩廣一帶,明顯是出於地域的偏心。但是,考慮到資金的來源,孫中山大概也隻能這樣選擇,畢竟,南洋的華人華僑,多半來自兩廣。如果能在廣東占一塊地方,也便於爭取海外的援助。在孫中山眼裏,像武漢這種四戰之地,尤其是不能考慮的。所以,同盟會在章太炎事件之後,實際上處於部分的分裂狀態。部分原光複會的成員,在東南地帶自行其是,而來自中部的前華興會成員,也自己做自己的。當然,他們就沒法指望孫中山的籌款接濟了。

    1911年(辛亥年),革命黨人策動了兩次他們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起義。一次是4月的廣州起義,一次就是10月的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場沒錢的革命,起義前,當地的革命黨人為了弄錢,什麽招都想過試過了。最後弄到手的,還就是自己同誌劉公借口捐官,從家裏騙出來的五千元(原本是五千兩銀子,他的同誌給他剩了一點),用這些錢從上海買了些手槍和子彈,在漢口租界設立了據點,買了好些旗幟,還刻了起義後的都督印。這些錢還剩多少,我不清楚,但真到了起義當口,由於據點暴露,手槍和旗幟、大印,甚至沒花完的錢,都丟給了清軍。唯一起了作用的,就是從外麵買來的少許子彈。這些子彈,在據點暴露前就偷偷帶進了軍營,由於新軍子彈被控製,這點子彈最後在起義時,派了大用場。但是,起義者真正用來攻打總督府和其他據點的武器彈藥,還都來自於楚望台軍火庫。可以說,即使劉公的五千元,也沒有多少派了用場。基本上,武昌起義就是一場窮革命,沒花錢的革命。可占了武漢之後,藩庫裏卻有四千萬元左右的銀子。真合算。

    然而,4月的廣州起義,錢花得卻非常多。所需資金,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其中英屬東印度(即今天的馬來西亞),捐了五萬,荷屬東印度(印尼)五萬,暹羅(緬甸)和安南(越南)各三萬,剩下的一萬大概來自美國。買槍械差不多花了六七萬,其餘的用來招募人員,收買軍隊,再加上各項雜費開支,一共的花費,超過了預算四萬, 前後共計耗費了十七萬多元。 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差不多是新軍一個軍兩個師一月的軍餉了。廣州起義,拉沒有革命覺悟的軍隊,要收買。動員各地有革命覺悟的“選鋒”,每個人的行旅、住店都得安排,每人的裝備,得花錢買,動員得越多,花費就越多,按人頭撥款。後來看革命黨人的賬目,每人帳下多少人,發多少錢,什麽用處,一清二楚。而在武昌起義中,士兵住的是軍營,吃的是軍糧,手裏的家夥,是朝廷給的,隻是不發子彈,需要從外麵弄點。甚至連起義,最後都是自發的,領頭人都沒有一個,更不需要管領頭人要錢。可是,我們知道,花了這麽多錢(幾乎耗盡了革命黨的籌款能力)的廣州起義,最後卻一敗塗地。好心人收了七十二具屍體,其實死的革命烈士,不止七十二位。錢,當然都打水漂了。

    看來,造反能否成功,關鍵在形勢,不在錢多錢少,形勢比人強嘛。如果沒有皇族內閣和朝廷收回路礦權的東風,武昌的革命,也未必能成功。但是,至少,運動新軍起義,要比孫中山等人一貫的輸入型起義,花錢買人起義要高明些,算經濟賬,成本也低得多。自武昌起義之後,窮革命的模式開始複製,各地的起義,基本上都是沒本的買賣,而且大多都獲利甚豐。清朝新政其間各地攢了點銀子,都留給革命黨人花了。

    革命錢緊

    這些革命黨人,革命有道,發財無門,生利的辦法不多。

    同盟會主要是由三大團體組成的,一是興中會,一是華興會,一是光複會。人員分別來源於珠江流域、長江中遊的兩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同盟會總理是孫中山,在海外募款能力最強的也是他,這大概跟海外華僑多來自兩廣有關。同盟會成立後,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了,但同盟會發動反清起義的重點,依然集中在廣東。時間一久,廣東的起義錢花了不少,功效一點也無,原光複會和華興會的人,就不大高興了。書呆子章太炎跟孫中山鬧翻,其他人如徐錫麟、秋瑾、蔡元培、陶成章也開始自行其事,在江浙策動起義。兩湖一帶的人雖然黃興和宋教仁等還能忍,但性子急的湖北人則另起爐灶,成立了共進會,雖然給孫中山留了麵子,依然遙奉他為總理,但已經很明顯要分出去獨立單幹了。

    單幹的兩湖革命黨人,最大的問題,是缺錢。兩湖革命黨中,居正是跟孫中山跟的比較緊的。黃興派他到武漢,運動新軍,準備響應廣州起義,但隻給了八百元經費,而共進會係統,一個錢也不給。幹革命需錢的大宗是購買軍火,其次為試驗炸彈,然後出版宣傳品要錢,辦報紙更要錢,聯絡會黨,在新軍裏發展成員,都要錢。兩湖的革命黨人,比不了孫中山他們,有海外華僑做後盾,隻要沒有錢了,滿世界多轉兩圈,總能弄幾文。而他們隻能在自己身上想辦法,可惜,這些革命黨人,革命有道,發財無門,生利的辦法不多。辦客棧開飯鋪,生意倒是挺紅火,但開了就賠,光招待自己人了。想賣文,武漢這個地方媒體不發達,常年開辦的隻有兩家報紙,稿費甚低,每千字才五百文銅錢,一塊大洋都不到,而且標點符號還不算,自己靠寫稿糊口都難。還有人提議說,周邊的山裏有綠毛龜,挺值錢的,可以上山抓龜。但這些人不是山裏人,哪裏找得到這樣名貴的烏龜。那時候,開報館也算一個可以生財的路,革命黨人有稍微有錢的,破家辦了兩份報紙,一個辦著辦著活不下去了,一個《大江報》倒是頗有聲勢,可是詹大悲一篇社論《大亂者,救中國之良藥也》,太猛,立馬給清政府封了門。湖南人焦達峰是個能幹的家夥,正在沒辦法的時候,他的一個相識的同鄉,弄了一些布到漢口來賣。焦達峰動三寸舌,將之說動入了夥,於是就靠賣布所得,維持革命。可惜,布總有賣完之一日,錢還是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