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19章(1)(1/2)

    大學是幹什麽的?用曾經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金耀基先生的話來說,學生在大學裏,就是學四件事:一是學讀書(LearntoLearn),二是學做事(Learntodo),三是學與人相處(Learher),四是學做人(Learntobe)。這其中,最要緊的是做人。一個從中學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人,但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其實還是非常幼稚的孩子。在此之前,一切都由別人為他們做主,他們除了偶爾忙裏偷閑有點兒追星的愛好之外,所能做的事情隻有好好讀書、考試,別的一概不管,也沒有能力管。有不少人,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好壞,甚至缺乏基本的判斷力。第一次離開家長單獨生活,大學的四年,無疑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學好則好,學壞則壞,價值觀的形成,就在此階段。

    按道理,做教師的,其職業道德的要求是要比別的行業高一點兒才是,如果做教師的,尤其是做大學教師的,沒有能力做得更好,至少不能教人家的子弟做假。教師帶頭做假,對一個處在關鍵時刻而且對大學有很高期望的孩子來說,對一個處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麽,不問可知。同樣是不誠信,同樣是做壞事,社會上的人做跟大學老師做,對於學生肯定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作為大學教師,如此輕易地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線,那麽學生有什麽不可以做的呢?又有什麽不能做的呢?

    教育行政部門所主導的各種評審,無疑都有非常堂皇的理由,但由此激發的高校大躍進,後果卻是嚴重的,由此造成的教學和科研質量的大幅度滑坡,已經是人所共睹的事實。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是靠行政部門的評審提升的,更沒有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是由行政杠杆抬成的。實際上,教育行政部門這種大動作的真正動機,從小的方麵說是為了負責人的政績,從大的方麵說無非是權力的擴張和利益的導向,在幾乎每種評審背後,都意味著學校和教師對行政權力的屈服,這種屈服,也包括了道德上墮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