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18章(1)(1/2)

    其實,在某些老教授看起來,在學生的著述前麵掛名,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一點兒都沒不好意思,常常很坦然地在公開場合說出來,看那意思,好像還是一種榮耀。他們曾經經曆過一個視署名發表為資產階級名利思想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許多文章是領導出思想,大家攢出來的,如果要署名的話,也是署個化名,也有的時候需要署真名,看需要,多半是署某個名頭大的人的名,有的時候,署了名的人,其實連文章看都沒有看過。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真正操刀寫稿的人(有不少是學生),都隻好做無名英雄了。正因為如此,前階段某個參加過“文革”中著名寫作班子的文化大師,才可以拍著胸脯說,你們可以找,看哪個大批判文章是我寫的!

    有人也許會說,那時候學者寫的東西,往往不屬於學術,現在不一樣了,不能類比的。其實,那時的學術跟非學術固然不分,而現在我們很多核心期刊發的東西,跟那時也沒有什麽兩樣,各個單位在統計學術成果的時候,題目為“如何搞好……”“堅決貫徹……”一類的文章,不也都堂而皇之地算在內嗎?抄襲的教授們,搞人文社會科學的最多,而這個領域,其實並沒有真的分清什麽是學術,什麽是宣傳。

    毋庸諱言,我們的現代學術,是在跟西方學識體係接軌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最需要接軌的,就是人家的學術規範,而所謂學術規範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不能抄襲,這個內容,其實跟我們古已有之的常識是一致的。可惜的是,我們在接軌中,恰在這個核心問題上含糊其辭,不敢,也不願意較真。但同時卻有膽量掀起大學教育的大躍進,師生齊上陣,土法煉鋼,炮製論文和著作,力求在數目字上打造世界一流大學,設置了名目繁多的目標管理指標,硬是逼出一個學術大繁榮來。在這種情況下,被逼為娼者有之,半推半就者有之,投懷送抱者亦有之,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怎一個抄字了得!

    如果學界同仁繼續沿著這條大躍進的路走,不,跑下去的話,估計投懷送抱者的比例將會大大增加,等到大家都抄的時候,抄就不是丟人的事了,到了那時,也許我們的網上就該討論抄襲的技巧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