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14章(2)(1/2)

    大學校長的素質

    前些天,有媒體的朋友讓我談談大學校長的素質。當時我順嘴說了幾句,不想後來真的見了報,有教育台的記者扛著機子來訪,非要我再說幾句。在采訪中,我們談到了過去的大學校長,蔡元培、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胡適等,也談了現在的大學校長。我始終強調這樣一點:雖然都是大學校長,過去和現在之間其實沒有可比性。過去的大學是個教育自治體,現今的大學不過是官僚大機器中的比較專門化的小機器,既沒有自己的動力體係,產出也受到大機器的嚴格製約。在大學做校長,實質上在做官,做得好也不過是個好官。

    不過,事情總有變化,我們身為官員的校長們,近來也開始喜歡談跟他們性質不同的前輩了,蔡元培、梅貽琦甚至張伯苓、胡適都經常被提起,尤其梅貽琦那句有關大樓和大師的名言,更是被眾校長並麾下的弟子們背誦得讓大家都如雷貫耳。既然如此,不妨說點兒當年校長們的舊事,為大家助興,以梅貽琦為例,在西南聯大期間,有一次,在清華師生為他服務清華25年舉行的公祝會上,為答謝大家對他的讚揚,他說,京劇有一個角色叫“王帽子”(飾帝王的),一出場總是前呼後擁,煞有介事,但戲的真正主角卻不是坐在中間的王帽子,看戲的也不要聽他唱,他有幸搭在一個好班子裏,人家對這台戲叫好,他自然也“與有榮焉”。也就是說,他認為,在清華,他隻是一個掛虛名的王帽子,真正唱主角的是清華的老師和學生。

    當年,國內大多數知名大學都有教授治校傳統,清華由於跟美國的淵源,這種傳統特別製度化,學校由全校教授和副教授組成的教授會作為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由教授選出的評議員和校行政首長共同組成的評議會,作為教授會的常務機關,負責學校的重大事務的決策。國民黨取得政權之後,出於推行黨化教育的需要,曾經力圖摧毀教授治校的大學傳統,特別對清華這種製度上的教授治校,更是看不上眼。可是,當局的努力並不成功,尤其在清華不成功。清華雖然也是國立大學,但由於資金來源上的獨立性和教師們的強項,自治的傳統和製度巍然不動,而執行黨國意圖的校長卻隻好走路。輪到梅貽琦之後,他一改前幾任之所為,不僅尊重這個製度,而且使之效用發揮到極致。

    事實上,梅貽琦在清華乃至西南聯大的作用,並不是僅僅是無為而治的“王帽子”,而是個後台主管兼導演。事實上如果沒有梅貽琦居內調解彌縫,軟硬兼施,對外抵抗政府的行政壓力,同時招徠國內外一流人才,充實教師陣容,在學術上發出大的聲音,清華的教授治校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而且,在中國這個地方,就算是吃過洋麵包的大學教授,對於民主自治,也操練得並不純熟,學校的事務,大大小小,實際上還是得靠梅貽琦來張羅,教授之間的文人相輕,互相傾軋,也須梅貽琦調解。教授自治製度能夠發揮作用,其實關鍵是梅貽琦這個管家的激勵和協調,正因為如此,教授們的主張和主意,才不會淹沒在時常會發生的無原則紛爭裏。從這個意義上說,梅貽琦這個王帽子的角色,扮演的是清華真正的“無冕之王”,正是由於有了這個無冕之王,清華才真的從一介籍籍無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變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