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7章(1)(1/2)

    殘留下來的舊戲場,很多都掛有這樣一副對子:“天地大戲場,戲場小天地”。我們的某些官員對此很有體會,無師自通地將政務當成了作戲。安徽阜陽一戶受災的農家,有幸成為官員演戲的戲場,用韓寒的話來說,應該是“影視基地”,接連接受了七次從縣到省再到中央領導的探視,每次探視,都伴隨有電視台的高調拍攝,並在電視中播出(否則,怎麽能讓不懷好意的韓寒發現了呢)。

    官場上的戲,多半是做給上級看的,似乎跟平時的演戲不太一樣,其實,古代的戲場,往往不是建在宗祠,就是建在神廟,至少在名義上,都是給死去祖宗和天上的神仙看的,因此,作戲給比較有權勢的一方看,是我們戲劇的傳統,作為平民百姓,其實隻是隨便看了熱鬧而已。

    官場作戲,時髦的話,叫做作秀,其實是有傳統的。比如清朝的綠營,經常不滿額,因為軍官要吃空餉,訓練也經常廢馳,但是,這些軍隊,都會保留一些會爬竿,會耍把式的能人,每到上級來檢查,臨時雇些老百姓穿上軍裝,拿著武器站班,讓這些能人爬竿,翻跟頭,打把式做表演,再送點兒好處,就混過去了。北洋水師成軍,開始訓練還認真,時間一長,上下玩忽,醇親王代表太後和皇帝前來視察,艦隊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操演就跟表演似的,好看煞人,醇親王看了非常高興,頂用不頂用,後來的甲午海戰知道。民國時節,作戲的範圍有所延伸,像魯迅說的那樣,修幾所模範監獄,幾所模範幼稚園和小學,每到外國人來了,就帶去參觀,賓主皆大歡喜。

    官場作戲,最初的動機,是擔心自家的活兒沒做好,或者感覺沒做好,但是為了麵子好看,自家臉上有光,或者說希圖蒙混過關,不得不做,但時間一長,大家習慣了,該演不該演,都演。就拿安徽阜陽的例子來說,不大可能別的地方災後重建什麽事也沒做,所有的好事都集中在那一戶農民那裏,但很可能的是,就是那戶農民最會說話,嘴甜而且滴水不漏,最能反映當地領導的政績,說的大家都開心,於是來了領導,就往那兒領,全讓他一個人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