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777.輿論戰(3/4)

    •另一種新出現的腫瘤細胞殺傷作用是吞噬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一過程是由M1樣巨噬細胞(M1-MΦ)執行的,M1-MΦ是一種能夠分泌炎性細胞因子和吞噬細胞的細胞亞群。RT/ICI誘導的局部緩解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的兩項獨立研究在腫瘤緩解部位檢測到顯著的M1-MΦ。除此之外,基因敲除MΦ趨化因子CCL2,RT介導的遠隔效應減弱。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RT/ICI的反應完全依賴於M1-MΦ的吞噬作用,而不依賴於CTL介導的細胞殺傷。這些使用小鼠模型的數據表明,這些細胞可能是遠隔效應在腫瘤細胞清除期間的主要細胞。為了支持這一觀點,一項臨床試驗表明,RT聯合應用GM-CSF(M1-MΦ成熟的激活因子),增加了各種轉移性實體腫瘤臨界緩解的發生率。•此外,MΦ發展的另一種細胞命運,即M2-MΦ,是眾所周知的抑製抗腫瘤免疫反應。因此,腫瘤對M1-MΦ發育的偏向可能會抑製M2-MΦ細胞的生成,有利於腫瘤的緩解。這導致了一個模型,即遠隔效應依賴於介導腫瘤清除的CTL活性和通過腫瘤相關的M1-MΦ細胞吞噬(圖1)。由於M1-MΦ細胞不能感知抗原,因此在兩種腫瘤細胞殺傷模式中,T細胞介導的新抗原識別都提供了抗腫瘤活性的特異性。

    Fig1.遠隔效應期間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概述。由於RT導致腫瘤細胞死亡時產生抗原,交叉啟動樹突狀細胞(cpDCs)攝取新抗原。I型炎症是由相關的細胞因子分泌(I型幹擾素)觸發。I型幹擾素上調cpDC上的MHCI類分子。這些細胞從原發腫瘤部位遷移到淋巴結,並將腫瘤相關抗原呈遞給初始T細胞。導致腫瘤反應性CD4 和CD8 T細胞群的產生,並且這些細胞被釋放到循環係統中。腫瘤反應性T細胞是執行遠隔效應的主要細胞。這包括CD8 T細胞在識別腫瘤抗原後釋放細胞毒性分子。這是由CD4 T細胞在抗原識別時共同刺激釋放細胞因子,如IL-2,從而促進T細胞增殖和效應器功能。M1巨噬細胞通過直接吞噬和分泌I型炎性細胞因子參與腫瘤細胞殺傷。重要的是,考慮到免疫細胞在淋巴結中被激發並釋放,這些活動也發生在表現出相同抗原的遠端轉移處,這導致了遠隔效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