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758.嫌疑(1/3)

    這是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頂尖期刊首次以“特刊”的形式,集結中外學者,科學、係統、全麵地介紹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

    2021年12月02日,是史上難得的“完全對稱日”,也被眾多網友稱為“愛的對稱日”。在這樣一個充滿祝福的日子,享譽世界的頂級綜合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TheBMJ)悄然上線了一份給全球抗疫工作者的“禮物”:中外公共衛生領域專家以10篇分析性文章加1篇編輯評論的強大整容,聯合發布了名為《China’sresponsetocovid-19》(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策略與經驗)的特刊,向全世界輸出中國抗疫經驗

    據悉,這是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頂尖期刊首次以“特刊”的形式,集結中外學者,科學、係統、全麵地介紹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

    “一直以來,中國的疫情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中國的人口占全世界的19%,但是截至目前,中國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僅占全球的0.05%。”TheBMJ執行主編KamranAbbasi博士說道。“我們希望,這次的特刊能夠反映中國抗疫的‘一手’經驗,能夠給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指引。”

    那麽這次的特刊到底傳遞了哪些信息?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我們能總結出哪些抗疫經驗。為此,“醫學界”獨家連線特刊的2位牽頭專家——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以及TheBMJ高級臨床研究編輯兼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流行病學講席教授唐金陵,為我們講述此次特刊背後的故事

    “新冠疫情暴發之後,無論國內還是國際,對我國所采取的抗疫措施始終有不同的聲音和認知。因此,我們一直希望能從專業的角度組織專家進行研討:究竟什麽樣的措施能夠在符合中國的國情下,有效地預防和控製這一次疫情。”李立明教授說道。33小說網

    去年12月,TheBMJ高級臨床研究編輯唐金陵教授與李立明教授溝通,建議聯合中國學者,做一個TheBMJ中國抗疫特刊,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抗疫經驗。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並很快得到了國內公共衛生領域專家的廣泛支持。為了準備這次的特刊,由李立明教授牽頭,召集國內的疾控、公共衛生學院專家和衛生行政官員,在蘇州召開了一個閉門會議,大家暢所欲言地來談我們在抗疫中的實踐經驗和現實問題。

    “基於研討會的討論結果,我們形成了大概25個在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值得研究的防控策略。之後我們組織相關國內專家與TheBMJ編輯部專家,包括唐金陵教授一起進行多輪的討論,選出了11個比較成熟、有一定證據支持的議題,並針對這11個議題邀請了相應專家執筆撰寫報告。最終經過嚴格的雜誌評審,選取了10篇文章進入此次的特刊。可以說,整個發表過程完全按照國際雜誌發表的科學客觀的程序來進行。”李立明教授介紹。

    最終“濃縮”出的這10篇精華文章,對備受全球關注的中國抗疫焦點問題做出了係統而全麵的回答:

    首先,在疫情暴發早期,我國如何通過傳統的公共衛生措施和強大的社會動員快速持續地扼製病毒傳播;

    其次,高新科技如病毒分離、序列分享為檢驗試劑和疫苗研發提供了可能,大大輔助和提升了發現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等傳統公共衛生措施的效率;

    第三,特刊對我國目前的疫苗策略及麵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詳細討論。

    此外,特刊還對此次疫情中的一些防控“關鍵詞”如無症狀感染者、14天隔離、冷鏈傳播、流行病學模型等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和闡述,並討論了危重症患者管理的“武漢”經驗。

    回顧人類傳染病學史,與此次新冠疫情最類似、最近的一次超大型疫情莫過於1918年前後的“西班牙流感”事件。這一百年前的全球災難曾經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